刘运好

作品数:120被引量:158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主题:经学陆机考论魏晋思想论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玄释之道:中国佛教本体诗学的二重本原
《学术界》2025年第2期37-48,共12页刘运好 
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魏六朝佛教诗学研究”(18AZW006)的系列成果。
以佛教哲学为理论切入点,从精神本体的维度上考察,即可发现以玄释之道为生成本原是中国佛教本体诗学的基本特点。藉道家本体之道,比附佛教哲学本体,是中国佛学的民族特点。玄学和佛学的相互振荡,使哲学上的“本无”论,内化为思维方式,...
关键词:中国佛教 玄释之道 本体诗学 二重本原 
瑜伽文化的诗性特点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刘运好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魏六朝佛教诗学研究”(18AZW006)。
古印度瑜伽文化是佛教生成的土壤。“瑜伽”原是雅利安人发明的车马联结方式,后来借用为一种身心修习方式,即通过“冥想”,追求现象生命的绝对宁静状态。释迦牟尼将瑜伽由“冥想”改造为“内观”,成为坐禅的开端。自此,瑜伽不仅是禅智境...
关键词:瑜伽文化 审美境界 生命境界 
百年曹操文学研究史的学术启示
《中原文化研究》2024年第3期110-120,共11页刘运好 
学术研究建立在文献与学术史两种根基上。学术史既是原始文献的再度解读,又包括理论建构的研究前沿。回顾百年曹操文学研究史,不仅可以熟稔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重构,重新认知历史上曹操“外定武功”的真实人生、“内定文学”的审美价...
关键词:曹操 人物 历史 文学研究史 
东晋慧远佛学思想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58-66,共9页刘运好 王友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庐山慧远研究”(22FZWB035)。
道安和慧远师徒是东晋时期本土高僧。慧远不仅继承了道安的佛学思想,而且以民族的理论形态阐释佛教义理、以弘博的文化胸襟融贯佛学儒道、以敏锐的创新精神变革弘教法门。其独到的法性与法身之理论、政教与会宗之态度、禅宗与净土之法门...
关键词:东晋慧远 佛学理论 文化襟怀 修持方式 
东晋慧远佛教美学范畴论
《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23年第6期70-77,共8页刘运好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庐山慧远研究”(22FZWB035)的阶段性成果。
缘起与性空的审美本体、寂照与专思的审美心理、拟象与有寄的审美表达,是慧远佛教美学的三组理论范畴。其中,缘起与性空揭示了由现象直觉本体、由本体反观现象的审美直觉的形态生成;寂照与专思揭示了由禅定而生智照、由智照深乎禅定的...
关键词:东晋慧远 佛教 美学范畴 美学本位 
东晋慧远生平著述考论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70-76,共7页刘运好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庐山慧远研究”(22FZWB035)。
在中国佛教史、文学史上,东晋慧远影响十分深远,然而由于有关慧远的早期文献记载或语焉不详,或失之纪年,加之文集散佚,使之籍贯履历、逸闻趣事、遗诫意蕴以及著述文集存在许多淆乱莫辨、棼丝难理之处。虽然学界对于慧远生平著述考辨成...
关键词:东晋慧远 生平 佚闻 遗诫 著述 
庐山慧远文学创作考论
《文学遗产》2023年第5期34-47,共14页刘运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庐山慧远研究”(项目编号22FZWB035)阶段性成果。
慧远文学创作虽以阐发佛理为核心,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及很大的文学史意义。其山水散文由园林走向山川,或描摹山水之色,理蕴象外;或阐释佛教之理,理生于象,确立了山水散文的文体范式。其山水诗以超兴融入理感,或偏重取象,因象说理,理境圆...
关键词:庐山慧远 文学创作 山水散文 山水诗 铭颂偈赞 
东晋慧远佛教美学范畴论被引量:2
《学术界》2023年第7期152-160,共9页刘运好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庐山慧远研究”(22FZWB035)的阶段性成果。
缘起与性空的审美本体、寂照与专思的审美心理、拟象与有寄的审美表达,是慧远佛教美学的三组理论范畴。其中,缘起与性空揭示了由现象直觉本体、由本体反观现象的审美直觉的形态生成;寂照与专思揭示了由禅定而生智照、由智照深乎禅定的...
关键词:东晋慧远 佛教 美学范畴 美学本位 
庐山慧远美学思想论被引量:1
《文学评论》2023年第2期165-175,共11页刘运好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魏六朝佛教诗学研究”(18AZW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慧远通过论述禅与智的心理认知、神与兴的情理演变、实与虚的艺术表达和丽与趣的境界生成,阐释了由主体到主体之于对象、再由客体到客体之于主体的主客之间双向互动的两层审美关系。前一层以“禅静智照”“反本求宗”描述主体的心理特...
关键词:庐山慧远 美学思想 心理意象 前文本意象 文本意象 
辩名·析理·哲思:《声无哀乐论》的名辩学视阈被引量:2
《音乐研究》2022年第6期105-116,共12页陈德琥 刘运好 
从论辩过程看,《声无哀乐论》由“声比成音”“声音和比”到“声无哀乐”逐层展开“辩名析理”。连诘难者也承认,所“比”之“声”如果不规则,与未“比”之“声”一样不带有情感。而规则之声,根据实用需要往往“举一名以摽(标)识”,“...
关键词:声无哀乐论 名辩学 哲思 音乐 艺术自觉 精神升扬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