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境界

作品数:396被引量:214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肖川朱良志陈迎辉程刚李艳梅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瑜伽文化的诗性特点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刘运好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魏六朝佛教诗学研究”(18AZW006)。
古印度瑜伽文化是佛教生成的土壤。“瑜伽”原是雅利安人发明的车马联结方式,后来借用为一种身心修习方式,即通过“冥想”,追求现象生命的绝对宁静状态。释迦牟尼将瑜伽由“冥想”改造为“内观”,成为坐禅的开端。自此,瑜伽不仅是禅智境...
关键词:瑜伽文化 审美境界 生命境界 
生命需要高度的自我觉解——《庖丁解牛》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2024年第12期37-40,共4页王广杰 
庄子用“庖丁解牛”一事向我们阐释了“道”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现了“道不远人”的朴实性。庖丁的成长历经了漫长的磨砺与蜕变的过程。在“所见全是牛”的初始阶段,庖丁便与众族庖拉开了巨大差距;经过“未尝见全牛”的阶段后,最终达到“...
关键词:自我觉解 生命境界 《庖丁解牛》 庄子 
我的“中和”语文观
《小学语文教学》2024年第30期63-64,共2页曹林芳 
《中庸》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世界万物在合适的位置才能正常有序地生长、发展。“致中和”这一思想既可以作为教育思想来指导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也是学科教育追求的境界,还可以作为学生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 因材施教 致中和 天命之性 生命境界 天地位焉 学段 思维原则 
论《王粲登楼》的情志书写和生命境界
《今古文创》2024年第38期7-9,共3页向康宁 
《醉思乡王粲登楼》从寒门文人角度出发,对贫贱的现实进行大力控诉,情感丰沛,铿锵昂扬,通过通感和联想的方式对读者造成巨大的情感冲击,而剧中第三折改编的王粲坠楼情节正是这一情志书写的高潮,也是全文的亮点所在。生的意义在对死亡的...
关键词:《醉思乡王粲登楼》 元杂剧 情志书写 生命境界 
光明与晦暗——《桃花源记并诗》新解
《文史知识》2024年第9期16-19,共4页郭华春 
陶渊明的生命境界、诗歌境界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瑰宝,永不过时。本期话题,诚邀两位老师从诗歌与文本角度带大家走进陶渊明的世界。
关键词:中国文化精神 《桃花源记并诗》 生命境界 诗歌境界 陶渊明 新解 光明 
天鹅婆姿梦幻,空灵圣洁至美,生命振翅高飞——重温古典芭蕾《天鹅湖》
《中外文化交流》2024年第8期139-141,共3页马艺菲 
古典芭蕾《天鹅湖》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天鹅湖》具有戏剧性的音乐诗篇,穿着tutu裙的芭蕾舞者随着音乐轻盈地跳跃,展现出芭蕾独有的文化魅力与审美情趣。重温经典,《天鹅湖》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和其优雅的舞蹈动作...
关键词:《天鹅湖》 古典芭蕾 tutu裙 纯美童话 生命境界 
生命教育专题阅读两则
《当代学生》2024年第14期33-35,共3页李支舜 
导读: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要敬畏自然,天地人和;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要尊重他者,守望相助。因此,生命教育要给学生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生命教育要鼓励学生拓展生命的维度。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有很多...
关键词:情感运用 专题阅读 敬畏生命 敬畏自然 生命境界 艺术创作 守望相助 珍爱生命 
陶渊明生命境界论——兼论陶渊明思想之儒道归属问题
《天中学刊》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刘伟安 
陶渊明的卓异之处在于他立足于对现实中生命之忧患痛楚艰辛的深刻观照和体验,对生命的价值、意义以及理想的生命范式进行了深入的哲性思考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实践中,最终达到了自由、本真、诗化、澄明、超越的生命境界。陶渊明的拂衣...
关键词:陶渊明 生命境界 自由 本真 
少林武僧 招招真切,如诗似风
《旅游世界》2024年第5期106-113,共8页沈裕风(文/摄影) 
在国外,遇到中国面孔,老外喜欢大喊:“Kungfu!”功夫几乎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这称呼带着敬佩和赞许。功夫是对武术,以及各种搏斗技巧的统称。但在我的理解中,功夫还应该是武术的升华,不仅是御敌健身所用,还是经过筋骨的锤炼,上升到心智...
关键词:武术 生命境界 健身 武僧 功夫 
《四时之外》
《审计月刊》2024年第1期53-53,共1页枕戈 
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近日,著名美学家朱良志出版新著《四时之外》,从时间和历史入手,以饱蘸个体生命体验的诗意笔触和哲学思辨,阐释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和精神底色,发掘中国艺...
关键词:哲学思辨 生命境界 美学特质 四时 精神底色 宇宙观 历史观 人生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