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利艳

作品数:36被引量:159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主题:青少年青年社会网络范式城市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北京青年工作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成都)》《当代教育科学》《当代青年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主观社会地位、社会资源与青年幸福感的关系——社会流动预期的缓和作用被引量:1
《人口与社会》2024年第6期68-80,共13页孟利艳 张怡清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21年数据,选取18~45岁青年群体,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研究主观社会地位、社会资源和幸福感的关系,并通过分组回归检验社会流动预期在其中的缓和作用。研究发现:总体来说主观社会地位下降会导致青年不幸福,社...
关键词:主观社会地位 社会流动预期 幸福感 社会资源 青年 
主题街区模式下青年发展型街区的场所营造
《中国青年研究》2024年第10期40-48,共9页孟利艳 慕韶杰 张向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组织回应对青年线上、线下公共参与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BSH135);智能教育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重大专项科研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2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1-ZZJH-176)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基于场所营造的理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和实地研究方法,通过对长沙文和友等7个沉浸式主题街区的案例对比分析,基于主题街区在场所功能、场所结构、场所环境、场所活动、场所意义方面的营造模式,从重构青年意识、社会化运营、多元...
关键词:主题街区 青年发展型街区 场所营造 青年发展型城市 
网络公众参与有助于青年公民意识的生成吗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68-77,共10页魏然 孟利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SH13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8YJC840040)。
本文基于2018年河南省18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探讨公众参与行为对公民意识的影响。将青年的网络公众参与分为冲突型参与、理智型参与两种类型,公民意识分为人情观念、私人利益、契约精神、公共利益四个维度,研究发现:网络冲突型、理智型参...
关键词:公众参与 公民意识 青年 网络冲突型参与 网络理智型参与 
意愿驱动还是能力驱动:回应性政府建设的民众路向——基于六个省份的实证调查被引量:2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76-81,共6页孟利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BSH135);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8YJC840040);新乡市软科学项目(2020)。
回应性政府的建设依赖于民众向政府表达的意愿和能力。本文基于2022年在河南、安徽等地的问卷调查,分析民众政治参与的意愿和能力对政府回应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回应能减少民众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政治参与意愿在政府回应和...
关键词:政府回应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能力 政治参与意愿 
政府对话回应与青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基于对中国6个省份的调查被引量:2
《青年研究》2023年第3期14-23,94,共11页孟利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组织回应对青年线上、线下公共参与的影响研究”(20BSH13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社会认知的青年混合型网络公共安全事件的演化机理与干预机制”(18YJC840040)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往研究认为,政府对话回应能促进政府和公众的良性关系,其结果往往是积极的。基于相关调查数据,分析政府对话回应对青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对话回应可直接降低青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也可通过且主要通过提升政府信...
关键词:政府对话回应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社交媒体 交际使用 
社交媒体娱乐使用与青年线下政治参与——基于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调查被引量:4
《青年研究》2022年第4期70-80,96,共12页孟利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组织回应对青年线上、线下公共参与的影响研究”(20BSH13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社会认知的青年混合型网络公共安全事件的演化机理与干预机制”(18YJC840040);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河南省提升政府回应能力研究”(222400410182);河南省科技智库项目“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省政府回应能力建设”(HNKJZK-2022-61B)阶段性研究成果。
基于2018年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调查,探讨社交媒体娱乐使用对青年线下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娱乐使用对不同类型的线下政治参与存在不同的影响过程和机制;社交媒体娱乐使用可直接促进青年线下制度化政治参与,也可通过线上政...
关键词:社交媒体 娱乐使用 政治参与 政治表达 
对政治越有疏离感越不参与政治吗——青年的政治态度偏好与线上、线下生活政治行为选择被引量:5
《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2期74-84,共11页孟利艳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的网络社会参与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4BSH051);2019年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重点课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与工作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9ZD020)”;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社会认知的青年混合型网络公共安全事件的演化机理与干预机制研究(编号:18YJC840040)”的阶段性成果;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课题经费资助
本文根据政府信任和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关系类型来界定青年和政治的疏离程度,其中,疏离感强的包括从属者、退出者,疏离感弱的包括建构者、支持者。并将生活政治参与分为三种类型,线上关切式、线下关切式、线下吸纳式。在此基础上,检验青...
关键词:生活政治参与 政府信任 内部政治效能 
青年网络混合型抗争的运作逻辑——一项基于NVivo11.0的扎根理论研究被引量:8
《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4期65-73,共9页孟利艳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的网络社会参与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4BSH05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社会认同的作用机制与整合研究"(课题编号:13YJC84002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大数据视域下的网络舆情分化与整合研究"(2016-qn-173)的阶段性成果;"河南师范大学校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
青年的网络抗争有着特殊的运作逻辑。本文从已建立的"青年网络抗争数据库"中抽取了13个案例,利用扎根理论深入分析了青年多目标、多层次、多框架、多机制的混合型抗争体系。本文认为,总体上青年这种网络混合型抗争,具有运动偏好性、隐...
关键词:青年 网络 混合型 抗争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偏好与影响因素——基于河南省18个城市的调查被引量:5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37-43,共7页孟利艳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社会认同的作用机制与整合研究"(课题编号:13YJC840029);国家社科项目"青年的网络社会参与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4BSH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南师范大学校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资助
对河南省18个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发现,农民工的城市与农村文化适应偏好呈现"两头大,中间略小"的葫芦型认同模式,即文化适应的分离向度和整合向度的得分均高于文化适应的同化向度。农民工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存在三方面的特征:一是非...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文化适应 认同模式 
近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与发生机制研究
《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14年第12期31-37,共7页孟利艳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背景 互联网,尤其是以公共话题讨论为主要功能的网络社区正提供着虚拟社会中集群行为的结构性助长条件。我国对网络集群行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研究内容有: ——发生动机。不论是单光鼐提出的共意性因素...
关键词:网络社区 群体性事件 发展趋势 价值导向作用 集群行为 社会认同 虚拟社会 话题讨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