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霞

作品数:23被引量:4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煤矿华文文学地方感高校解严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当代电视》《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教育》《齐鲁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抗战前期留美学生如何表述中华民族认同——以《留美学生月刊》为中心的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3年第3期251-269,共19页朱云霞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现代传媒与台港澳文学发展研究”(编号:2021SJZDA09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欧美华文报刊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1931-1945)”(编号:2022SK29)的阶段性成果。
抗战时期中国留美学生所创刊物与此前相比发生诸多变化,最鲜明的是主动与华侨建立联系,刊物既是留学生表述民族认同与家国情怀的媒介,也是以民族主义话语建构海外侨居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本文以北美洲中国学生会创办于1...
关键词:留美学生 中华民族认同 抗战前期 《留美学生月刊》 
《五四文刊》与1950年代的香港地区校园文艺
《华文文学》2023年第4期5-13,共9页朱云霞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项目编号:19ZDA27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研究重大项目“现代传媒与台港澳文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SJZDA099。
《五四文刊》是一份非典型校园刊物,存续时间较短,但其所形构的校园文艺景象,为我们思考香港地区当代文学的发展向度提供了微观切入口。首先是《五四文刊》立足香港地区,以“五四”为名在青年身份和时代意识层面自觉承续“五四精神”,...
关键词:1950年代 《五四文刊》 香港地区文学 校园文艺 
看不见的地方如何呈现“俗”与“变”--论《流俗地》对地方感的营构
《台港文学选刊》2022年第6期139-146,共8页朱云霞 
继第一部长篇《告别的年代》(2010)引发从叙事形式到文本内涵的诸多讨论之后,黎紫书沉积十载,于《山花》杂志发表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流俗地》(2020),后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2021)。董启章说:“《流俗地》没有《告别的年代》那种立...
关键词:文本内涵 叙事形式 董启章 黎紫书 《告别的年代》 营构 故事 流俗 
看不见的地方如何呈现“俗”与“变”——论《流俗地》对地方感的营构
《华文文学》2022年第3期76-82,共7页朱云霞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现代传媒与台港澳文学发展研究”,项目号:2021SJZDA099。
黎紫书是马华文坛极具影响力的新生代作家,与享誉盛名的赴台马华小说家对离散经验的表述不同,她更注重立足马华本土表现在地性,长篇新作《流俗地》最突出的特点,也在于书写地方的角度、营构地方感的方式尤为独特。论文认为《流俗地》以...
关键词:黎紫书 《流俗地》 地方感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文学课程建设的路径与意义被引量:2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年第11期45-46,共2页朱云霞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现代传媒与台港澳文学发展研究”(2021SJZDA099)。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与新时代中国社会语境密切相关,也为高校文学课程建设和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导。在新文科背景下,文学课程建设应传承现代教育思想,面向现实与未来,更新文学课程体系的设置理念,提升文学教育融入现实的能力,还要构...
关键词:新文科 高校 文学课程建设 
从“异域”到“本土”:当代影视改编中的新移民文学观察被引量:1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1年第1期201-213,共13页朱云霞 
“中国矿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文化承传项目专项”(2018WHCC08)阶段性成果
自1990年代至今,新移民文学与中国当代影视艺术的跨界融合历程近三十年,早期以表现"异域"为主凸显海外视野,世纪之交在"异域"和"本土"之间注重转化原作的跨域经验,近年来面向"本土"的文化心理开始对"中国故事"进行改编。影视改编作为一...
关键词:影视改编 新移民文学 异域 本土 
语言、视域和文化情怀:论菲华作家吴新钿的文学创作被引量:1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56-63,共8页朱云霞 
1990年代,吴新钿活跃于菲华文坛,有其独特的文学位置和文学贡献。从海外华人所处的社会语境来说,吴新钿以理想主义的热诚坚持汉语写作是一种文化选择,也是重要的文化承传;从文学创作来说,吴新钿表现了从迁移到落地生根的移民视域,“中...
关键词:吴新钿 汉语 移民 视域 中国情结 现实关怀 菲律宾 华文文学 
新世纪台湾历史叙事中的地方感与空间建构
《华文文学》2021年第1期43-49,共7页朱云霞 
新世纪以来台湾文学中的历史书写呈现出"非虚构"倾向,叙事因聚焦迁移经验强化了地方的象征性。地方感是不同主体表述自我的空间基础,既为书写者提供叙述动机,也影响了重述历史的方式。论文主要讨论历史叙事所建构的记忆空间、生活空间...
关键词:新世纪 台湾文学 历史叙事 地方感 空间 
移民题材剧的空间呈现与文化功能——以中国版《小娘惹》为例被引量:1
《当代电视》2020年第11期4-7,共4页朱云霞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8CXNL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移民题材电视剧通过讲述与中国有关的海外故事,在跨文化结构中不断拓展中国形象和中华文化的表述空间。中国版电视剧《小娘惹》是移民题材剧的新样态,在通俗故事演绎之外注重以特定时代的空间结构表征移民群体的...
关键词:移民题材剧 《小娘惹》 空间 文化 
薛海翔:在文学和影视之间探索与超越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28-39,共12页朱云霞(采访/整理) 
中国矿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7WB22)。
薛海翔,美籍华人作家,1951年出生于上海,1981年发表成名作《一个女大学生的日记》,获首届“《钟山》文学奖”。1987年赴美留学,1990年在美国创办《美中时报》。1996年,开始创作电视剧剧本,反映海外新移民生活,代表作有《情感签证》《恋...
关键词:黎明之前 《收获》 黑玫瑰 非虚构 《钟山》 夏衍 红玫瑰 古装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