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武

作品数:10被引量:6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变韵合音象声词助词叹词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语文》《郭沫若学刊》《殷都学刊》《语言文字应用》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关于《通用规范汉字表》兼容性问题的考察论证被引量:5
《汉字文化》2017年第3期41-61,共21页郭小武 
一、引子 1.1从学术视角看待《通用规范汉字表》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x国发[2013]23号)指出:《通用规范汉字表》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需要的重要...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规范汉字表 性问题 论证 兼容 教育事业发展 经济社会 信息化水平 
“燕京皇城”四字的汉字文化说解
《汉字文化》2016年第6期87-91,共5页郭小武 
汉文字是汉文化的结晶。通过生动形象的汉字字形来考察源远流长的北京文化与华夏文明,不失为一条直接的途径。下面我们选取"燕、京、皇、城"四个汉字,逐一贴出图形,并进而考察、讲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燕"——喜兴的吉祥...
关键词:历史文化内涵 汉字文化 北京文化 华夏文明 汉字字形 汉文字 如兄如弟 燕科 之子于归 二字 
“受礼天下 ,又使至代之”解
《殷都学刊》2002年第2期88-90,共3页郭小武 
千百年来 ,学术界对于屈原《天问》“受礼天下 ,又使至代之”一句诗一直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在分析各家得失、考察《天问》文例的基础上 ,提出了“至”为“隹”(谁 )之误字的新说。
关键词:天问 文例 误字  
古代汉语极高频字探索被引量:22
《语言研究》2001年第3期69-84,共16页郭小武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网络资源利用和字频分级情况,第二部分展示古代汉语100极高频字的统计数据,第三部分从词性、语义、字音及字形各方面探讨极高频字词的分布特点,第四部分附录从古到今六部著作中的极高频字。本文所做...
关键词:古代汉语 极高频字 根词 经济原则 
古文字考释五题被引量:2
《殷都学刊》2001年第3期89-94,共6页郭小武 
本文以考证和诠释汉语古文字为主要目标。本文由以下五个分题组成:一、“临”“监”索解——兼示汉字的层级与网络;二、“鼓”“桴”索解——兼示汉字的形变与音变;三、“蝤”“秋”索解——兼示古代农俗;四、“公”“私”索解—─...
关键词:形变 音变 古代文化 古文字考释 汉语 "蝤"字 "秋"字 训诂 "临"字 "监"字 "鼓"字 "桴"字 
电子文本的简繁转换——关于简体古籍逆向工程的实验报告被引量:4
《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4期79-86,共8页郭小武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一、“繁→简→繁”转换实验 ;二、统计数据和疑难字集 ;三、“繁 2≠繁 1”类析 ;四、讨论和建议。二、三部分是本文的重心所在 ,其中192 4字“简繁转换疑难字集”及相关的分析研究 ,对提高电子文本“繁→简→繁”...
关键词:电子文本 古籍 简体 繁体 特字 转换 
“了、呢、的”变韵说——兼论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的强弱两套发音类型被引量:34
《中国语文》2000年第4期349-362,383,共15页郭小武 
本文通过对强语气条件下"了、呢、的"开口度相应增大现象的考察、分析,指出它们具有强式的a套发音——la、na、da;其他多数的语气助词,以及叹词、象声词等,也都拥有a、e两套基本对立的发音类型,以与强弱二分语气相适应。本文提出形成合...
关键词:语言 口语 语气 语气助词 叹词 象声词 变韵 合音    
传媒语文纠错四题
《中国语文》1997年第5期398-399,共2页郭小武 
一弄错了字形的"提刀代笔"《人民日报》1996年12月3日第十一版转载辽宁《党员特刊》所发吴恒的文章《领导干部上党校,且莫"潇洒走一回"》,文中写道:
关键词:领导干部 提刀 代笔 人民日报 成语 党校 营养 党员 字形 语文 
一点收获,两点忧虑——传媒语文问题小议被引量:2
《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158-158,共1页郭小武 
传媒语文是连结语文应用和语文研究的重要纽带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说,搞应用的和搞研究的都应该对大众传媒中的语文问题给予充分关注。这里我把最近一段在听广播、看电视时得到的一点收获和产生的两点忧虑简单地写下来,期望能引起有关方...
关键词:语文研究 大众传媒 疑问语气词 收获 忧虑 普通话 陈述语气 书写形式 问题 期望 
沫若文献学发凡
《郭沫若学刊》1993年第4期47-51,68,共6页郭小武 
我们一向认为:(一)作为集文、史、哲巨大成就于一身的大家,郭沫若的根,深深地植于文献学的土壤里。没有文献学的根基,就没有郭沫若的考古学,就没有郭沫若的文字学,就没有郭沫若的历史学、历史剧、古典文学研究和古典文学今译等,郭沫若...
关键词:古典文学研究 文化巨人 石鼓文研究 周代社会 屈原研究 五十年代 奴隶制时代 历代学者 依声 然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