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志云

作品数:13被引量: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文化抗战文化审美现代性白语汉文化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创造》《保山学院学报》《文山学院学报》《曲靖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艺术自律与于坚诗歌的先锋性
《文山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72-77,共6页黄迈 禹志云 骆锦芳 
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于坚诗歌创作的审美现代性研究”(YJSJJ22-B09)。
艺术自律是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原理,它强调艺术在社会系统中的独立性、自足性与非功利性,是艺术自觉的表现。于坚的诗歌理论中有着鲜明的艺术自律思想,这为其诗歌的先锋性奠定了思想基础。于坚诗歌的先锋性主要体现在反叛性、实验性以及...
关键词:艺术自律 于坚 先锋诗歌 审美现代性 
论波德莱尔的艺术批评原则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31-34,共4页黄迈 禹志云 
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批评家。他率先在艺术批评中探讨艺术的现代性,拉开了现代艺术批评的帷幕。在批评立场与批评标准方面,波德莱尔主张党派性原则;在批评实践方面,...
关键词:波德莱尔 艺术批评 审美现代性 
“披文入情”说与“视域融合”理论之比较——中国古典文学阐释理论与西方解释学的对话
《昆明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127-132,共6页黄迈 禹志云 骆锦芳 
"披文入情"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提出的一种文学阐释方法与理论,主张依托文本探求作者的情志,体现了中国古典的诗学阐释观;"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探讨理解活动本质的解释学理论,将读者视域与作者视域的融合视为理解的过程与...
关键词:刘勰 披文入情 伽达默尔 视域融合 解释学 美学 
徐霞客的文化生态观与丽江生态环境保护被引量:2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56-59,共4页禹志云 李现武 
徐霞客的文化生态观对丽江今天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徐霞客的文化生态观主要表现在珍视人类生息繁衍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反对人为的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和不良习惯。
关键词:徐霞客 文化 生态 意识 环境保护 
关于师范院校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被引量:1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81-84,共4页刘武和 禹志云 
近年来,师范院校文学基础课教学中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论文训练以及考试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教学改革 文学课 矛盾与问题 师范院校 建议 
对缅甸东吁抗战文化现象的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60-63,共4页禹志云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滇西抗战文化现象及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之内容。项目编号:04Y76QE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通过回顾缅甸东吁在二战期间曾经的辉煌,对爱国华侨抗战情结的展示,缅怀抗日志士的英雄业绩,力图描摹出在缅甸这块湿热的土地上,崇尚英雄、爱国(爱祖籍国、爱居住国)、爱乡,依然是旅缅华人区的主流现象。提出:以缅...
关键词:缅甸东吁 抗战文化 远征军 
历史的光环——纪念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创造》2005年第7期7-9,共3页禹志云 李小刚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抗击侵缅日军、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的一次军事合作。中国远征军的入缅抗日,牵制了40余万日军,在战略上彻底粉碎了日军速取中国,征服印度,呼应纳粹的企图...
关键词:中国远征军 抗日战争 入缅抗日斗争 历史考证 
发掘资源优势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对龙陵县开辟两条抗战文化旅游线路的思考被引量:1
《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第3期25-28,共4页禹志云 
着重从龙陵县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因素考虑,结合人们对滇西抗战的寻迹和缅怀的精神诉求,提出了在龙陵县开辟两条抗战文化旅游线路的构想,以供政府决策者参考。
关键词:龙陵 滇西抗战 文化 旅游 
佛教与大理白族文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69-73,共5页禹志云 
佛教与白族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佛教的经典教义影响了白族民间文学创作的内容 ;佛教的思想影响了白族文人学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
关键词:佛教 大理白族文学 相关关系 
新教材引出的思考——兼谈师范类高校中文系“文学概论”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6期43-45,共3页禹志云 
已经推广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从选文内容、选文角度和选文意识都体现着全新的特点,它更注重提高学生欣赏、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能力,并力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鉴于此,笔者认为,师范类高校中文系的“文学概论”课应具有明确...
关键词:师范教育 高校 中文系 “文学概论”课 文学鉴赏能力 课程设置 教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