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黎星

作品数:64被引量:11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周易》周易《易》学易学思想《易传》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孔子研究》《福建江夏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李纲易学论析
《海峡人文学刊》2024年第3期1-23,155,共24页黄黎星 
李纲易学专著《易传内篇》《易传外篇》虽亡佚,然其传世著作《梁溪集》(今本为《李纲全集》)一百八十卷所存李纲《易传内外篇》诸序及其与友人论易信札等各类文章,可供探析李纲易学思想。李纲诗文中颇有引用易辞、阐发易理之涉易内容,...
关键词:李纲 易学 涉易文献 探研象数 阐发义理 
俞樾《卦气直日考》《卦气续考》所涉历法问题之辨析
《周易研究》2024年第4期81-86,共6页黄黎星 
俞樾《卦气直日考》《卦气续考》所论有三点历法问题值得辨析。其一,他将四正卦值配节气之起点由“二至”“二分”改为“四立”,从而使四正卦分值四时之六节气,避免了“跨历两时”的问题。这种做法不仅于文献依据及考辨上欠妥,而且消解...
关键词:俞樾 卦气 历法 四正卦 值日 京房 
《大衍历》融通易学的文化阐释
《哲学研究》2024年第7期64-73,F0003,共11页黄黎星 
唐代僧一行主持编制的《大衍历》,具有“制历准备充分,注重实测与验证”“旁征博引典籍,进行辩证与精算”“援引《周易》经典,依‘大衍之数’立法”的特色,是古代易、历融通的典型实例。《大衍历》的编制,从总体思想观念到具体数值建构...
关键词:《大衍历》 易学 融通 文化蕴涵 
《复》卦与冬至节气:天地人融通的文化蕴涵
《福建理工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189-195,共7页黄黎星 
在古代天文历法发展史上,冬至是最早被测定的时间节点之一,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周易》的《复》卦,从象数模式到义理蕴涵,都与冬至节点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历代学者都对此展开阐释发挥,其中具有天地人融通的丰富文化蕴涵,包括“七日...
关键词:冬至 《复》卦 易学与天文历法 文化蕴涵 
赞化育的文明象征图式——论惠栋《周易述》对《说卦传》的文化解读
《周易研究》2023年第5期68-76,共9页黄黎星 
惠栋《周易述》卷二十融通整合汉魏易家解经古义,对《说卦传》进行新注疏,指出“天地定位”章具有揭示上、下经卦序安排枢纽的重要意义:上经从乾坤经泰否到坎离,下经从咸恒经损益到既济未济,具有“天道”“人事”、“阴”“阳”的象征...
关键词:惠栋 《说卦传》 上下经枢纽 成既济定 明堂禘祭 赞化育 
陈宝琛诗文中易学内容论析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86-93,共8页黄黎星 
末代帝师、“同光派”重要诗人陈宝琛,在其诗词、制艺文、奏议及其他各体文中,曾引用诸多与《周易》相关的辞句典故和义理思想。这些易学内容,延续了传统文化历史影响,也融汇了其自身的独特感情,还留下了风云变幻时代的印痕,是陈宝琛诗...
关键词:陈宝琛 《沧趣楼诗文集》 易学内容 
旧学商量 新知培养——关于《周易》古经本义解读及当代创新的思考
《周易研究》2021年第6期57-60,72,共5页黄黎星 
《周易》古经本义解读及当代创新应注意六点:尊重《易》为卜筮之书的历史事实,遵守象数这一基本规范;解读应以传世本为主,既要认识到经传有别,又要坚持经传融合的学术传统,并把握易学史发展历程及不同时代的易学特色;注重文献依据与逻...
关键词:《周易》古经 本义 传统 创新 
王阳明诗作的易学理趣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24-27,共4页黄黎星 李菁 
王阳明诗作中颇有涉及易学之内容,有记述其读《易》经历与感受者,有化用《易》辞为典故入诗者,而更多的是以"心学"思想观照《易》书和易学,宏观把握,随机点化,注重盈虚消息、大化流衍的奥旨,别具特色。
关键词:王阳明 诗作 易学 心学 理趣 
明代名宦吴文华与王阳明心学关系探析
《闽江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1-8,共8页黄黎星 唐君涵 
吴文华为明代中后期德、才、勋、文俱显之名臣。吴文华生活的时代,恰是王阳明心学传播、盛行的时代,从《济美堂集》的相关文章可以推知,吴文华敬仰王阳明其人,服膺王阳明心学。吴文华与阳明学传人交往颇多,有刘津、许孚远等。在《济美...
关键词:吴文华 《济美堂集》 王阳明心学 
朱熹论“不远复”的义理内涵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43-48,共6页唐君涵 黄黎星 
“不远复”,出自《周易·复》卦初九爻辞“不远复,无祗悔,元吉”。朱熹谨遵师训,将此视为回复美善人性的“三字符”,并加以论析和阐发,认为它不但具有警示学者不可沉溺佛老之学、应尽早回归儒门的意义,还涵藏着心性论、修养功夫的义理。
关键词:《复》卦 不远复 朱熹 心性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