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拉美

作品数:11被引量:2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译本马礼逊析论直译政治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转向或回归:解构主义伦理批评观溯源被引量:1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9年第1期50-62,69,共14页叶拉美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理解<皮格马力翁种种>"(GD16XWW28)
继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大师J·希利斯·米勒推出《阅读的伦理》和《皮格玛利翁种种》两部文学批评著作之后,国内外均有评论家认为,这些作品是解构主义的伦理转向或者说是重返传统的文学伦理征途的标志。然而,米勒多次否定了这种理解,...
关键词:《皮格玛利翁种种》 伦理转向或回归 解构主义伦理批评观 
论《最后的瓦莱尔人》中的文化角逐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8年第9期26-28,共3页叶拉美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理解〈皮格马力翁种种〉>(项目编号:009790)阶段性成果
1870年梵蒂冈国将罗马归还给意大利王国后,基督教作为主流宗教面对着内外挑战。亨利·詹姆斯《最后的瓦莱尔人》从宗教层面揭示了这一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清教思想、复燃的古罗马万神教同基督教的抗衡,生动地再现了欧洲宗教文化角逐的画面。
关键词:文化角逐 《最后的瓦莱尔人》 
论《羞耻》中的反面乌托邦构建
《世界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55-61,共7页叶拉美 
本文从文本策略,叙事方式和负面情感作用三方面的分析出发,认为小说《羞耻》通过童话包装的文本策略,女性主义棱镜的叙事方式,以及羞耻与暴力相生相克的情感作用构建了一个颇具现实指涉意味的反面乌托邦。
关键词:《羞耻》 童话包装 女性主义棱镜 羞耻情绪作用 反面乌托邦 
论莎士比亚晚期戏剧中的国家策略
《世界文学研究》2018年第1期8-18,共11页叶拉美 
对比前人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威廉?莎士比亚在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创作的戏剧《一报还一报》、《李尔王》、《麦克白》等作品,提出了对莎士比亚这一时期创作特征的新的看法,认为作为“国王供奉”(King’s Man)剧团成员之一,并且被任命为宫...
关键词:莎士比亚 晚期剧作 国家策略 
论《佛罗伦萨女妖》隐喻的文本空间
《外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102-107,共6页叶拉美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拉什迪的童话诗学和文本政治研究"【项目批号:12BWW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三维空间的角度观照《佛罗伦萨女妖》的文本结构,使平面的文本有了立体空间感。东西方成为了互为镜像的乌托邦,即异托邦。而跨越生死的交流成为了世界融合的乌托邦思想在文本空间里的栖居之所,即另一层次的文本乌托邦建构。
关键词:乌托邦 异托邦 文本空间 《佛罗伦萨女妖》 
聚焦与悬疑——论《拧紧螺丝钉》的叙事技巧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113-118,124,共7页叶拉美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评议颇丰的惊悚小说。亨利.詹姆斯寓言式的叙事结构及巧妙运用视觉互动的叙事技巧,为小说增添了魅力。本文借鉴米克.巴尔的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的结构层次和小说人物间的聚焦关系探讨小说中困惑与悬念的...
关键词:《拧紧螺丝钉》 叙事结构 聚焦 悬疑 
对话与复调——论《拧紧螺丝钉》中悬念的形成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74-78,共5页叶拉美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迷人"的小说,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解读出这部复调小说悬念迭出的原因在于:主次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且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小说中的人物在进行对话时,听者和说者由于"概念视野"的不同,对话语的意...
关键词:《拧紧螺丝钉》 英美文学 亨利·詹姆斯 惊悚小说 
微型文本创建与教学效果提高被引量:5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119-125,共7页叶拉美 
取材于语料库的鲜活的语言实例,不仅能使学习者学到地道的英语,而且其来自于生活的原汁原味的语言,还能增强语境的真实感,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参照语料库及网络英语资源优化教学资源已然成为一种必要。...
关键词:语料库及网络英语资源 教学资源 微型文本 促进教学 
“直译”的政治:马礼逊《大学》译本析论被引量:1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59-62,共4页王辉 叶拉美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基督教传教士儒经英译研究"(批准号07YK01)阶段性成果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是基督新教第一位来华传教士,也是圣经汉译和儒经英译的先驱。本文考察马氏出版于1812年的《大学》译本,对译者的"直译"策略、汉学水准、以及译本引发的评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早期儒经英译的特色,并对翻译...
关键词:马礼逊 《大学》 直译 
从《这幅画》看海勒的历史观被引量:1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07-110,共4页叶拉美 
海勒在小说《这幅画》(Picture This)中,以拼贴画的手法展现纷乱的历史事件,旨在构建他的历史观:历史不是辩证发展的统一体,历史是重复的;“历史是胡言乱语”。这种历史观与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现代派理论家的思想相契合,意在向传统的辩证...
关键词:海勒 《这幅画》 福柯 历史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