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作品数:7被引量: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黑暗之心》叙事技巧自我追寻双重自我译者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语言教育》《外语与外语教学》《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外国语言文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译者动机研究:要素、机制与模型被引量:3
《英语研究》2023年第2期11-25,共15页文军 刘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数据库的汉语古诗英译史研究”(22AYY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译者动机是译者心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必然考量。动机问题不仅指涉翻译行为何以生成的内在动力和原因,还涵括译者在行为中表现出的所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特征,涉及意识、态度、情感、期望、目标、选择、决策等重要...
关键词:译者动机 研究模型 跨学科研究 
翻译活动家蔡元培:成就及影响
《语言教育》2022年第4期71-80,共10页刘洋 文军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数据库的汉语古诗英译史研究”(项目编号:22AYY004)的部分成果。
蔡元培为近代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这不仅体现在他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中,同时还体现在他以一个领导者和组织者的重要角色直接参与并促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翻译活动上。本文对由其创导、组织和提议的翻译活动进行全...
关键词:蔡元培 翻译事业 翻译活动家 
翻译批评的阐释学解读被引量:1
《外国语言文学》2016年第3期186-191,共6页刘洋 
翻译批评衍生于翻译又独立于翻译,翻译批评的存在可以有效推动翻译理论的构建,也可指导翻译实践。本文希望借鉴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三个原则:理解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对翻译批评进行新的解读,明确翻译批评的对象、标准和目标...
关键词:阐释学 翻译批评 解读 
双重自我的剖析与探寻:《黑暗之心》解读被引量:4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6期39-41,共3页蔡青 张洪伟 刘洋 
著名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通过两个主要人物马洛和库尔茨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欧洲殖民主义势力的态度以及观点。同时,这两个人物也是作者对双重自我的艺术展现与心理追寻。在小说结尾,库尔茨...
关键词:叙事技巧 双重自我 自我追寻 
宗教与神话——《白蛇》与《披肩》的文学比较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89-90,共2页蔡青 刘洋 
美国犹太作家辛西亚奥齐克的短篇《披肩》与华裔美国华文文学家严歌苓的《白蛇》,分别从宗教与神话两个角度表达了两个族裔在美国主流文化背景下,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身份认同。通过在女性主义框架下,对这两篇作品作对比性分析,两部作品...
关键词:宗教 神话 身份 女性话语与叙事 
对苏轼诗词的认知探索——基于隐喻理论
《科教文汇》2009年第3期236-236,共1页刘洋 
诗歌隐喻是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主要研究隐喻理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诗词中的体现。通过运用隐喻理论,本文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苏轼诗歌中的隐喻性,如常规隐喻,...
关键词:概念隐喻 常规隐喻 意象 
破译数字的密码——解读《接骨师之女》被引量:1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10-12,共3页蔡青 刘洋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一部自传体形式的小说。在小说中,谭恩美创造性地使用数字作为能指来表达作品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语言及作品的自传形式相结合,表达了她对中西两种文化的阐释和理解,即作为一个华裔作家,...
关键词:《接骨师之女》 数字 能指 母女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