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燕

作品数:10被引量: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集群电子设备多机器人系统动态任务分配任务分配方法更多>>
发文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发文期刊:《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学刊》《未来与发展》《哲学动态》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想象与情感
《中国哲学年鉴》2015年第1期305-306,共2页张春燕 
在休谟那里,所有情感都属于次生印象或反省印象,亦即情感不是外在感官或肉体受外物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反应,而是源于心灵的反省或思想,虽然生理反应也许是任何情感的基础。
关键词:情感 想象 生理反应 印象 反省 休谟 外物 肉体 
艾伦·卡尔松科学认知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被引量:1
《未来与发展》2015年第9期22-27,共6页张春燕 
在环境美学的发展中,艾伦·卡尔松的科学认知主义独树一帜,它可以有效地批判自然审美的对象模式和景观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示自然环境的审美价值,维护自然审美的客观性。然而,这一学说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它剔除了自然审美中个...
关键词:自然审美 科学认知主义 杜威 海德格尔 
想象与情感——论休谟的美学及其影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95-99,共5页张春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八世纪英国美学学派研究"(11CZX073)
在经验主义美学的形成和成熟过程中,休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发扬了夏夫兹博里确立的情感主义传统,把情感看作是人的本性,又以经验主义的方法系统描述了情感的规律。在人性科学的体系中,休谟将作为一种非功利的情感的美给予了准确的...
关键词:休谟 情感 想象 18世纪英国美学 
卡尔松建筑美学“存在”理论再思考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55-59,共5页张春燕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ZX073)
在建筑美学中,卡尔松提出了"存在"理论,为环境美学增添了新的内涵,但这一理论有两个重要局限:一是忽视了其他艺术欣赏领域中"存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二是没有阐明建筑作品更易产生"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审美欣赏活动中"存在"问题的产...
关键词:卡尔松 存在 建筑欣赏 语境 社会功能 
晚唐五代时期士人的生活审美——以《花间集》为中心被引量:3
《理论界》2013年第10期120-123,共4页张春燕 
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大封建王朝,即唐和宋的转折和过渡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对于辨析唐、宋两代审美风格的差异缘由,以及中国美学史的补充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该时期创作的文学文本《花间集》为中心,探讨了这...
关键词:五代时期 由外而内 由粗转精  醇酒美人 
论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转向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3年第6期61-64,共4页张春燕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从关注"说什么"转向了"如何说",在这种叙事转向中,表现出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叙述者的边缘化、叙事模式的创新、叙事时间的自由化和叙事语言的狂欢。
关键词:当代小说 叙事转向 叙事模式 
审美化的政治话语——夏夫兹博里的美学解读被引量:4
《哲学动态》2010年第4期53-59,共7页董志刚 张春燕 
山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十八世纪英国美学研究"(项目编号:ZS09002)的阶段性成果
西方近代美学的兴起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17世纪哲学几乎很少涉及美和艺术,即使有也多半是负面性的;到了18世纪,美和艺术却仿佛在突然之间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相关理论汇成一股热潮,直至产生一门新的学科——美学。这股热潮首先...
关键词:美学解读 政治话语 审美化 近代美学 17世纪 18世纪 负面性 美学家 
艺术的第一次大众化——重读柏拉图
《理论界》2008年第1期112-113,共2页董志刚 张春燕 
大众文化被认为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特殊产物,但作为西方文明的延续形态,也自然有其根源,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就可见其端倪。柏拉图对艺术的批判,不仅是从其产生的原理上而言的,实际上也是针对着艺术在一定时期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形态,即大...
关键词:柏拉图 艺术 大众 
艺术的行为化——重读《庄子》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7年第10期14-16,共3页董志刚 张春燕 
庄子的艺术观中包含着一种重要的思想,即艺术是一种心理投入和身体陶醉的行为过程,而非最后所取得的作品或者外在结果,通过这个过程才能将人的审美情感从内在心理转化为外在现实。正是通过这种观念和实践,才能使人摆脱现实功利,进入一...
关键词:《庄子》 艺术观 自我意识 《华南经》 庄子 行为化 
海德格尔眼中的大众文化
《兰州学刊》2007年第6期171-173,共3页董志刚 张春燕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大众是一个重要的论题,但他是以一种存在论的现象学方法去揭示现代生活中大众的现身和存在状态的,即“共在”,从而在哲学层面上对大众予以定义。也因为大众本身的存在方式,决定了现代生活中文化的状况及其本质,即,“...
关键词:海德格尔 大众文化 共在 价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