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合林

作品数:34被引量:7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陶渊明《乐记》玄学玄言诗意象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文学评论》《殷都学刊》《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重论《乐记》的作者及年代问题
《中国文化研究》2024年第3期22-39,共18页杨合林 齐小建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先秦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7ZDA250)的阶段性成果。
《乐记》是中国古代乐学的经典著作,探明《乐记》的作者及其时代,事关对此一经典文本阐释的有效性,也关系到中国思想文化史与文学艺术史各学科领域历史谱系的建构与书写。从古至今,对于《乐记》的作者,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说主要...
关键词:《乐记》 作者 时代 
论《乐记》之“感”被引量:8
《中国文学研究》2019年第3期1-8,共8页杨合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秦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7ZDA250)
“感”是古人认识到的世界万物存在与运行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基本方式。《乐记》论“感”,始于论“乐”,归于“治道”,主要在文艺活动和社会治理两个层面展开。就文艺活动言,包括“感物生乐”和“感乐化人”;就社会治...
关键词:《乐记》 "感" "乐" "治道" "咸" 
略论古代乐学研究的价值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4期91-92,共2页杨合林 
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它既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早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现在所说的音乐,还包括诗歌、舞蹈、戏曲、器物、礼仪、制度及观念等,是一个包孕深广的知识体系、制度体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涵盖了人...
关键词:价值体系 乐学 古代 中国文化 制度体系 早期文化 知识体系 思想体系 
澄百流以一源 发潜德之幽光——略论古代乐学研究的价值被引量:3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2期1-8,共8页杨合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秦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7ZDA250)
乐在中国早期文化中既具本源性,又具统摄性。上古至殷末,巫乐一体,乐在礼先,礼统属于乐。西周时期,自周公"制礼作乐"之后,礼开始居于乐上,但乐正犹掌国学之政,总领《礼》《乐》《诗》《书》"四教",在学术文化上仍居于主导地位。春秋以降...
关键词: 乐学 价值 学科 学术 文明 
从《乐记》论孔子“述而不作”被引量:1
《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第4期79-88,共10页杨合林 张绍时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一般规划基金项目<〈乐记〉文本;理论与注释史研究>(项目编号:15BZW001)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述而不作"是孔子的解释思想,也是中国最早、最为基本、影响最为深远的解释学原则。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初含义是什么,孔子何以要"述而不作",以及孔子如何"述而不作",凡此皆可借助《乐记》这一儒家经典文献获得深一层理解。"作"与"述"的...
关键词:孔子 “述而不作” 《乐记》 礼乐 “六经” 
出土文献乐论思想研究综述被引量:4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5期133-141,共9页杨合林 张绍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乐记》文本;理论与注释史研究”(15BZW001)
学界对近几十年出土大量地下文献中的乐论思想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郭店简方面主要是对《性自命出》与《乐记》的乐论思想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论及《乐记》的成书年代与作者,对《性自命出》等篇的乐...
关键词:出土文献 乐论思想 综述 
辞赋对话模式的生成与展开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3期198-198,共1页杨合林 
辞赋之对话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种,即人与神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和人与自然的对话。三种模式次第展开,映射出中国历史文化变迁与士人主体精神消长变化之大势。上古巫术文化向周秦理性文化转化,带来了人与神对话向人与人对话的转向,人...
关键词:对话模式 辞赋 主体精神 人与自然 主要表现 文化变迁 中国历史 理性文化 
辞赋对话模式的生成与展开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1期114-119,共6页杨合林 
教育部2011年度规划基金项目"<乐记>文本与理论研究"(11YJA75108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乐记>文本;理论与注释史研究"(15BZW001)
辞赋之对话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种,即人与神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和人与自然的对话。三种模式次第展开,映射出中国历史文化变迁与士人主体精神消长变化之大势。上古巫术文化向周秦理性文化转化,带来了人与神对话向人与人对话的转向,人的主...
关键词:辞赋 对话模式 士人 主体精神 
论《周易》之“象”被引量:3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32-39,共8页杨合林 张绍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1YJA751083);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4B209)
在《周易》中,"象"是"道"的显现,圣人由直观之"象"可以实现对形而上之"道"的体悟。并且,圣人通过效法万物之象而创设卦象,由卦象这种符号系统对"道"进行阐说。象虽直观却不同于形,它表现为"未形"之"几"的动态存在。象是整体情境中的象,...
关键词:《周易》   意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象范畴研究综述被引量:5
《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65-71,共7页杨合林 张绍时 
中国教育部2011年度规划基金项目"<乐记>文本与理论研究"(11YJA751083);2014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象思维与意境理论关系新探"的阶段性成果
意象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典意象范畴研究已成为古文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从意象范畴的概念界定、渊源流变、意涵阐释、研究视角等几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作出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来看,80年...
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 意象 范畴 研究 综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