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乐

作品数:55被引量:8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文化变迁民间信仰伊斯兰教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兰州学刊》《甘肃社会科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国家民委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礼失求野”与中国智慧——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田野立场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73-80,共8页牛乐 李于蓝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传统伊斯兰建筑遗产文化档案建设与本土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ZD209);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省委人才小组发[2022]6号文件);国家民委2023年度教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3192);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项目“甘青地区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理论路径探赜”(项目编号:24B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自马林诺夫斯基以来,田野工作在扩大人类“论事”广度的同时,亦延伸了人类“求是”之深度。尽管在后现代的知识语境中,田野过程的道义焦虑被直接揭示,但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文化研究方法,其在人文关怀和意义再生产的行动中仍然鲜活。在此...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礼失求野” 艺术人类学 
炉瓶三事:文明在地化的感官叙事与文化动力学
《青海民族研究》2025年第1期115-123,共9页牛乐 王禹卓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传统伊斯兰建筑遗产文化档案建设与本土化发展研究”(批准号:20&ZD209)阶段性成果。
“炉瓶三事”是中华传统香文化中的重要器物,也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炉瓶三事”以感官为媒介,实现了生活仪式、审美范式与精神价值的认同与共享,折射出不同文明体系在生活美学层面的深度对话。在此意...
关键词:炉瓶三事 中华文化符号 文明对话 在地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辞学阐释
《民族艺术》2025年第1期76-86,共11页牛乐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传统伊斯兰建筑遗产文化档案建设与本土化发展研究”(20&ZD209)阶段性成果。
从哲学角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类之“语言”和“社会”双重实践中被建构的文化主题,其不仅蕴含深刻的价值逻辑,亦包含生动的修辞实践,是一个由诗性—逻辑性、隐喻—转喻、人化—物化之关系构成的修辞体系,其目的是重建人与世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修辞学 主体性 情感经济 生产力 
艺术人类学的知识史考察——兼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本土实践
《艺术探索》2025年第1期83-90,共8页牛乐 李于蓝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传统伊斯兰建筑遗产文化档案建设与本土化发展研究”(20&ZD209);2022年度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省委人才小组发[2022]6号文件);国家民委2023年度教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3192)。
西方艺术人类学学派的知识生产始终基于两种范式,即基于人类学立场的艺术研究和基于审美/艺术立场的人类学研究,二者的问题起点均为文化的差异性和知识的对立性。相较而言,中国艺术人类学秉持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的知识论实践,既不...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 本土实践 文化自觉 
乡村振兴中妇女参与帮扶车间生产的动机与效应研究——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为例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71-85,共15页牛乐 王京鑫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传统伊斯兰建筑遗产文化档案建设与本土化发展研究”(20&ZD209);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3192)。
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帮扶车间”已经成为民族地区促进稳岗就业、助力村民增收的重要平台。从研究结果可见,东乡县的妇女刺绣帮扶车间有效促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为社会生产和个体劳动相互转化提供了驱动...
关键词:东乡县妇女 乡村振兴 帮扶车间 绣娘 动机与效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论阐释被引量:3
《文化遗产》2024年第4期1-8,共8页牛乐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华传统伊斯兰建筑遗产文化档案建设与本土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ZD2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阐释学意义上的本体性,突出表现为人、物、世界在社会化阐释语境中的互构效应,这是一种基于差异本体(身份、身体)重新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本体论进路,为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和价值起点。探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哲学转向 本体论 阐释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缘起、实践与理论展望被引量: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第4期6-14,共9页牛乐 张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传统伊斯兰建筑遗产文化档案建设与本土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ZD209);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3192);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社会影响力项目“中国当代非遗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24XSC-0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正在建构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具有多重学术内涵和人文品质,是融汇了史学、自然科学、哲学、人类学的综合书写形式。在知识论层面,非遗志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类型,亦有望形成一种相对完整的研究范式。非遗志与民族志、民俗志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志 文化档案 方志 民族志 
华夏元图像的知识史考察——以龙凤图像为中心被引量:1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53-58,共6页牛乐 覃壮航 
国家民委2023年度教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3192)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龙、凤图像具有深刻的元图像内涵,具有自我指涉和自我言说性。从二者生成的知识史分析,龙凤之“象”与“像”之间存在着符号互构性,“像”衍生于“象”,又反释“象”,其二元互生的模式呈现了中华文化符号的社会建...
关键词:元图像 知识史 图像学 造物 
《陕北匠艺丹青纪胜》的多模态文本解读——兼论王宁宇教授的“田野”观
《民艺》2023年第6期80-84,共5页牛乐 李于蓝 
王宁宇教授于2017年完成的《陕北匠艺丹青纪胜》一书,以其多年的田野经验为基底,从开放性的知识视角为读者展开了有关“陕北匠艺丹青”的全景画面。在高屋建瓴而不失细节的同时,亦切实展现出一位学人由保护实践而自觉生发的问题意识,即...
关键词:王宁宇 民间艺术 工匠精神 田野工作 
畛域·导向·反观--宋代士人的“逸格”眼光被引量:1
《艺术百家》2023年第5期61-68,133,共9页牛乐 李于蓝 
“逸格”既可以作为评价艺术创作内在水准的术语,又可以指涉士人外在的身份及话语价值。宋代士人将自身审美意识蕴含其中的目的不只在于对以往的艺术评判体系做知识性矫正,更在于借此强化士人新道德并致力归附新兴文化群体的总体人格。...
关键词:“逸格”话语 身份认同 文以载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