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慧敏

作品数:11被引量:2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大屠杀见证文化菲利普·罗斯《千万别丢下我》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国外文学》《外语与翻译》《当代外国文学》《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更多>>
所获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共同体消泯的见证——《狂热者伊莱》中的大屠杀记忆书写被引量:1
《国外文学》2021年第3期122-131,160,共11页信慧敏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WWB005);中央高校基本业务科研费专项基金(项目编号:ND2020010)的阶段性成果。
有关纳粹大屠杀的记忆和书写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逐渐进入美国公众视野。菲利普·罗斯的短篇小说《狂热者伊莱》(1958)作为美国最早的大屠杀文学作品之一,呈现了二战后不久伍登屯社区里大屠杀记忆遗忘与铭记的冲突。本文探究伍登屯犹...
关键词:《狂热者伊莱》 大屠杀记忆 失忆 戏谑严肃 见证 
国外菲利普·罗斯研究综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79-83,共5页信慧敏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52024)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不仅题材多样,且创作形式复杂多变。罗斯在美国文坛经典地位的确立与其多年笔耕不辍的努力和精湛的创作技巧密不可分,同时也得益于评论界对他作品的持续关注、批评和肯定...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国外研究 综述 
两性和谐之思——《逃离》中的双性同体解读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28-32,共5页陈丽羽 信慧敏 
婚姻关系中的两性和谐是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中的一大主题。以往对《逃离》的研究往往集中在逃离作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和改善两性关系的手段,却鲜少分析推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内在原因,以及小说中男性角...
关键词:爱丽丝·门罗 《逃离》 双性同体 两性和谐 
《罪有应得》中忏悔与见证的伦理被引量:1
《国外文学》2017年第2期104-111,共8页信慧敏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菲利普.罗斯小说记忆主题研究"(项目编号:14YJC75202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菲利普.罗斯前期小说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04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菲利普.罗斯后期小说研究"(项目编号:NR2015016)的阶段性成果
菲利普·罗斯小说《罪有应得》讲述了1944年纽瓦克爆发一场虚构的小儿麻痹症瘟疫。评论家往往把焦点集中在小说主人公康特这个俄狄浦斯式悲剧人物上,却忽略了兼作叙述者和对话者的人物门斯尼可夫。本文将康特与门斯尼可夫之间对话和互...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罪有应得》 忏悔 见证 伦理 
以BP制辩论为牵引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疯狂英语(理论版)》2016年第1期132-134,共3页信慧敏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4SJD04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6CX01203)资助
本文首先考察了传统阅读课程教学模式以及新的教学实践,认为现有的阅读课程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还有待提高,而BP制辩论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BP制辩论引入课堂,试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实现真...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 BP制辩论 批判性思维 
大屠杀创伤记忆与文学被引量:1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6年第3期51-53,共3页信慧敏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4YJC75202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4SJD04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No.NR2015016)资助
纳粹大屠杀无疑是人类现代文明史上一次最为惨烈的杀戮,但这段创伤记忆在"二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被压抑和遗忘的状态,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中。本文讨论大屠杀创伤记忆的内容、成因,探究大屠杀书写的文...
关键词:纳粹大屠杀 文化创伤记忆 大屠杀文学 
主人·外人·人质--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的有条件好客被引量:2
《当代外国文学》2016年第1期82-89,共8页信慧敏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14YJC75202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14SJD04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No.NR2015016)资助
莫欣·哈米德的小说《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呈现了主人公昌岗兹从外族移民成为美国主人、被排斥为外人最后被迫成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过程。本文运用德里达等学者的好客理论,揭示主人公身份转变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主客关系的变化,并由...
关键词:莫欣·哈米德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有条件好客 德里达 
理性与疯癫——格列佛分裂的自我被引量:1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3年第6期54-56,共3页信慧敏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记录的是主人公格列佛的理性自我,历经与外部世界的疏离和内在自我分裂,并最终陷入疯癫的境地。斯威夫特正是通过运用疯癫的策略来破除鲁滨孙为代表的启蒙神话,进以批判18世纪的社会现实和启蒙理性,反思人的存在。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 分裂的自我 疯癫 理性 
《千万别丢下我》的后人类书写被引量:17
《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4期129-136,共8页信慧敏 
石黑一雄的《千万别丢下我》借克隆人凯丝·H之口,用极其伤感的笔触呈现了为人类移植器官的克隆人世界。本论文将小说置于后人类的视域下,探讨后人类与人类相互观照的关系。以黑尔舍姆学生为代表的后人类通过人类的后天教育具身化成人类...
关键词:石黑一雄 《千万别丢下我》 后人类 人类 德性 
从小说到电影,从文本到文化——从《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谈起被引量:1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3期117-118,共2页信慧敏 
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被中国女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本文将从徐静蕾导演改编的作品出发,对比茨威格的原著,分析原著通过徐静蕾的改编后,如何更被中国读者接受。
关键词:《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改编 文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