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延华

作品数:28被引量:3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迈克存在主义宗派互文性戏剧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文艺争鸣》《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外语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爱德华·邦德《红、黑与无知》中的共同体思想辨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第2期271-281,共11页夏延华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编号:19ZDA293)的阶段性成果。
《红、黑与无知》是当代英国左翼剧作家爱德华·邦德应“乔治·奥威尔逝世35周年纪念活动”之邀而创作的一部悲剧。该剧以类似于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所采用的未来叙事手法,把戏剧情节置于世界末日之中,描绘出核爆炸和极权统治笼罩下...
关键词:爱德华·邦德 《红、黑与无知》 共同体 伦理 乔治·奥威尔 
国内二语产出性词汇发展研究综述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65-69,共5页蒋萍 夏延华 
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教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西华师范大学-南充高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与学生评价机制协同研究”(xjjgxh2017308)。
国内二语产出性词汇发展有口语与笔语之分,笔语产出性词汇发展从词汇广度和词汇深度两方面展开,词汇广度方面主要基于文本分析考察词汇量和词汇丰富性的发展变化规律;而词汇深度方面不仅基于文本分析考察关于拼写、形态-句法和语义等词...
关键词:产出性词汇 词汇广度 词汇深度 综述 
从《清晨》读爱德华·邦德对维多利亚史的戏仿
《外语研究》2021年第4期95-100,112,共7页夏延华 梁与桐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编号:19ZDA293)的阶段性成果。
滑稽历史剧《清晨》是当代英国剧作家爱德华·邦德戏剧生涯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理解邦德剧作和戏剧理论的一把钥匙。该剧在戏仿维多利亚女王和其他同期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运用超现实主义和移时的戏剧手法,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人物...
关键词:《清晨》 滑稽剧 戏仿 移时 政治寓言 
让批评理论与世界进程同步——首届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批评理论学术年会”侧记被引量:3
《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6期170-172,共3页夏延华 乔治斯.梵.邓.阿贝勒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当代爱尔兰诗歌的文化释读(1960-2010)"【项目批号:13YJC752027】的阶段性成果
2015年5月,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召开了以"理论有批评价值吗?"为核心议题的首届"批评理论学术年会"。与会学者在追溯欧文学派辉煌历史的同时,探讨了文学批评理论在人类纪、新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以及中国崛起论等新思潮下的批评范...
关键词:批评理论 欧文学派 批评范式 侧记 
爱德华·邦德北京访谈录被引量:1
《外国文学动态》2015年第4期70-76,共7页夏延华 
爱德华·邦德(Edward Bond)是战后英国杰出的剧作家、导演、戏剧理论家和诗人,迄今创作戏剧五十余部,作品被译为六十余种文字,被英国《独立报》誉为"健在的最伟大的英国剧作家",代表作有《被拯救》《李尔》《战争三部曲》《柯林五部曲...
关键词:爱德华·邦德 戏剧 极致的单纯 戏剧事件 
《赢了》的新历史主义创作与启示——爱德华·邦德笔下的莎士比亚形象释读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74-79,共6页夏延华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文化身份与身份政治:北爱危机以来的爱尔兰诗歌研究研究"(14BWW05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当代爱尔兰诗歌的文化释读(1960-2010)"(13YJC752027);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科研基金项目"<菲德拉的爱>中的神话再写研究"
《赢了》是当代剧作家爱德华·邦德以新历史主义手法,再现莎士比亚晚年生活的一部历史剧,是值得全球莎学研究者和莎士比亚爱好者重视的一部开拓性新作。该剧用悲情的笔触塑造出莎士比亚被归罪感和虚无感笼罩的失败者形象,在诸多争议声...
关键词:莎士比亚 《赢了》 爱德华·邦德 斯蒂芬·格林布兰特 颠覆 
试论朗利在北爱危机文化和解中的作用被引量:1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222-227,共6页夏延华 李成坚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当代爱尔兰诗歌的文化释读(1960-2010)"(13YJC752027)
北爱危机的祸殃使当代北爱尔兰诗人跌入文化身份的集体焦虑和宗派主义的漩涡,酿成20世纪60~80年代北爱诗坛以宗派论争为特点的混沌诗歌史。从文化诗学观的研究视域对诗人迈克·朗利的诗学实践与文化和解活动展开探讨,可以发现他以差异...
关键词:迈克·朗利 文化身份 无人之境 谢默思·希尼 北爱尔兰 
祛魅的莎士比亚与《赢了》的双重主题被引量:2
《外国文学》2014年第5期96-102,159,共7页夏延华 
《赢了:金钱与死亡之戏》是当代英国剧作家爱德华·邦德的代表性历史剧之一。通过把莎士比亚置于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的历史背景,该剧再现出一代文豪从历史大舞台退居历史边缘后的晦暗生命气息与灵魂挣扎。他以服毒自杀走向无何有之乡的...
关键词:莎士比亚 《赢了》 爱德华·邦德 新历史主义 邦德式 
经典的延伸:评凯恩的“菲德拉情结”再写被引量:5
《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88-94,共7页夏延华 陈红薇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科研基金项目"<菲德拉之爱>中的神话再写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菲德拉情结"是源自古希腊神话的继母恋继子情结。自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伊始,大量有关这一母题的再写作品汇成一个互文关系网,形成了长达两千四百多年的再写传统。1996年,英国剧作家萨拉·凯恩的《菲德拉之爱》把这一传统推进...
关键词:菲德拉情结 萨拉·凯恩 母题 再写 互文性 
生死相惜:评《遗言》的叙事魅力
《文艺争鸣》2014年第2期174-178,共5页夏延华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美国少数族裔小说的空间历史记忆与重构研究(11CWW0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正经历着从描写精英人物到关注小人物命运的转向,并由此带来从宏大叙事到底层叙事、边缘叙事的转向。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大批优秀新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Swift,1949一)便是其一。
关键词:底层叙事 《遗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生死 人物命运 精英人物 西方文学 宏大叙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