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丰

作品数:14被引量:1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孔子诗论》民国时期爱奇《史记》反经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大众文艺(学术版)》《黑龙江高教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求索》更多>>
所获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教育硕士培养的价值取向:内涵、表征与应用被引量:5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5期106-110,共5页雷成耀 张丽丰 
贵州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编号:黔教合YJSCXJH[2018]004);贵州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计划(编号:黔教合YJSCXJH[2018]084)。
厘清教育硕士培养的价值取向,是树立教育硕士正确培养导向的前提,是有效进行教育硕士质量评价的基础。教育专业学位的层次、类型和政策导向决定了教育硕士培养的双重价值取向,在培养过程中既有典型的"学术性"表征,又有典型的"实践性"表...
关键词:教育硕士 学术性 实践性 价值取向 
李商隐无题组诗意象特色被引量:1
《长江丛刊》2016年第33期8-8,共1页张丽丰 
义山诗深情绵邈怆恻动人,与其所选用构设的意象群类直接相关。其无题组诗意象特色,自来作为解构探绎其诗歌风格特色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无题组诗 意象群 特色 
花中第一流——李清照词作中女性本体意识与花意象被引量:2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5年第7期127-129,共3页刘敏 潘贵渝 张丽丰 杨泳江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李清照词作中女性本体意识>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GH019
李清照作为中国词坛上不可替代的女词人,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女性生命进行体验、剖析和探索,塑造了许多闪烁着女性本体意识的具有人格魅力和灵魂精髓的女性形象。纵观李清照的作品,不难发现其创作上自有一些符合其女性艺术特质及审美...
关键词: 第一流 女性 本体 意象 
《我的一个世纪》的史学价值研究
《青春岁月》2013年第22期433-433,共1页张丽丰 
董竹君作为一位传奇女人,她反抗旧的封建礼教,主张男女平等,女性独立自强的精神在她的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并且作为世纪老人完成自撰《我的一个世纪》,不仅是一个女人求生存和实现自身价值,更是20世纪的缩影。本文主要从她不屈的奋斗...
关键词:董竹君 史学价值 妇女解放 男女平等 启示 
浅析西学东渐的影响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7期91-91,共1页张丽丰 
西学东渐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近代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人在西学东渐的探索中经历了曲折发展,曾经一度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西化的过程。所以在研究西学东渐的影响方面也曾经侧重于西学东渐的正面影响,而忽视了这种盲从带来的消...
关键词:西学东渐 影响 思考 启示 
朱自清“言志”本义与引申研究述略
《文史月刊》2012年第A07期8-9,共2页张丽丰 
民国时期"诗言志"研究,以朱自清专著《诗言志辩》为代表,彰显了二十世纪该命题研究的最高成就。其中朱自清对"言志"本义及引申的阐释,最为详尽入微,其深细的探究理路,给予了后代学人无尽的启思。
关键词:民国时期 朱自清 “言志” 本义与引申研究 
民国时期神韵义旨阐说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1年第12期152-153,共2页张丽丰 
神韵诗学在20世纪的发展始终贯穿着研究观念的演变与更新,对于神韵义旨的现代阐说亦然。民国学人在神韵诗学研究中即以全新的视角切入,对神韵意蕴、诗家三昧进行了全方位解读,给传统诗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因子。
关键词:民国时期 神韵 义旨阐说 
“诗言志”研究抉微——兼述朱自清、闻一多的“诗言志”阐释被引量:2
《求索》2010年第7期175-177,共3页张丽丰 
"诗言志"这一诗学命题,从《尚书.尧典》以来,可谓衣被千载。从先秦至近代绵延未绝的承传过程,也是对"诗言志"说再阐释的过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研究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时期,"诗言志"说再次被关注和提及,并以一种新的视觉与向度...
关键词:诗言志 诗学 中国古文学 
司马迁《史记》文学特质三论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114-115,共2页张丽丰 
司马迁之爱奇,终究成就了他《史记》的文学特质。爱奇而反经,是司马迁对楚骚文学传统的最好继承,这是历史的造就与选择,也是他对中国史学、文学所作的最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 爱奇 反经 文学特质 
试析《孔子诗论》以情论诗
《科教文汇》2010年第8期62-62,85,共2页张丽丰 
《孔子诗论》开篇即以诗乐功能和情志关系的论述拉开帷幕,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发现,对《诗》文学秉性的发现,《孔子诗论》将"志"落实在了"性情"上。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性""情"的同时,诗论作者并没有放下"礼",在"重情"倾向下并未偏离...
关键词:孔子诗论 以情论诗 “民性” “礼本”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