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林

作品数:27被引量:3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杨廷筠基督教《仁学》谭嗣同宗教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宗教学研究》《普陀学刊》《青海民族研究》《中国天主教》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明末耶儒对话的两种诠释模式——以利玛窦、朱宗元为例
《青海民族研究》2023年第2期8-13,共6页张晓林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中国天主教汉籍校注整理及耶儒佛道对话研究”(批准号:19ZDA242)阶段性成果。
在对中国传统天地观念的诠释上,明末耶儒对话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传教士利玛窦基于天主一神观念对天地二元崇拜加以改造,在本原本体意义上贬斥“地”观念,并将其剔出本体范畴,断言《中庸》引孔子“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之语,表明“仲...
关键词:耶儒对话 利玛窦 朱宗元 郊社之礼 
明末耶佛对话个案:利玛窦与三淮被引量:1
《普陀学刊》2023年第1期270-281,308-309,共14页张晓林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中国天主教汉籍校注整理及耶儒佛道对话研究》(项目号19ZDA242)阶段性成果。
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不久,即确立补儒易佛的传教策略,将佛教视为“偶像崇拜者”予以排斥,在此背景下,利玛窦与三淮和尚有过一场辩论对话,内容涉及“天地的根本原则”和“天体万物的创造者”问题、“心”(唯识与认识论)的问题,以...
关键词:耶佛对话 利玛窦 三淮 
《仁学》核心概念的佛教因素
《普陀学刊》2022年第2期282-304,347-348,共25页张晓林 
谭嗣同《仁学》之核心概念“仁”是包括儒墨佛耶等中外各种思想元素互动的产物。谭嗣同在“北游访学”途中,接触了众多佛教学者,接受了相关佛教观念和思想,并将其融入构建《仁学》之仁。《仁学》之仁是对孔仁的扬弃,扬弃中借助了墨家兼...
关键词:谭嗣同 《仁学》  佛教 慈悲 佛性 
明清中国天主教汉籍整理现状
《普陀学刊》2020年第2期253-268,共16页张晓林 范少鹏 
自民国以来,明清中国天主教汉籍的现代整理出版即已开始,上世纪90年代后,学界对这批文献的整理出版渐呈高潮之势,不仅有这批文献的影印出版,而且有各种形式的校注整理,如包含多位作者的综合校注本,有一位作者多种著作的校注集,也有单个...
关键词:明清中国天主教 汉籍 校注整理 
佛耶二教在谭嗣同《仁学》“天”概念重构中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125-131,183,共8页张晓林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督教对谭嗣同《仁学》基本概念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BZJ021)。
谭嗣同的《仁学》是中外各种思想传统综合影响的产物,《仁学》中基本概念的建构,无不反映出这种混杂性影响。例如,《仁学》中“天”的概念,既有传统儒家的思想因素,又受到基督教和佛教的深刻影响。谭嗣同借助于基督教的“天”概念,对传...
关键词:《成唯识论》 谭嗣同 《仁学》 基督教 “天” 
“今菩萨行”——太虚大师论居士修学
《普陀学刊》2019年第1期28-49,共22页张晓林 
太虚大师倡导"契真理""协时机"的人生佛教,"今菩萨行"是人生佛教的践行,太虚大师人生佛教论居士修学,应在"今菩萨行"的意义上解读。人生佛教以人生改善而直接法界圆明为目的,对于居士来说,"菩萨学处"是达此目的的修学进路。居士兼有双...
关键词:今菩萨行 人生佛教 太虚大师 居士修学 
印顺对宗喀巴下士道的批评平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9期77-82,共6页张晓林 
佛教对于死亡有独特的认识。传统上,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以超越生死轮回、获得解脱成就为目标,并把观察死亡作为修行、拯救的重要环节。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宗喀巴对此有深入的论述,在佛法实践中至今仍有广泛影响。印顺法师从...
关键词:“念死” “人天善业” 宗喀巴 印顺 《菩提道次第广论》 《成佛之道》 
明末天主教“净土”之辨
《普陀学刊》2018年第1期261-276,共16页张晓林 
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及其中国皈信者之'辟佛'也涉及佛教净土信仰。传教士利玛窦基于天主教信仰批评佛教净土信仰的'念佛'法门,但未展开。中国皈信者徐光启和杨廷筠步其后尘,前者着重批评净土信仰的念佛法门和莲花化生说;后者则不仅批评净...
关键词:明末佛耶对话 净土 利玛窦 徐光启 杨廷筠 
天堂地狱与轮回:明末天主教视野中的耶佛比较被引量:2
《普陀学刊》2016年第1期241-264,共24页张晓林 
明末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出于传教目的,在基督教救赎论和佛教解脱论之间进行比较辨析,宣扬基督教的天堂地狱教义,批评佛教的轮回教义。因传教处境不同,罗明坚的《天主实录》仅绍述了基督教救赎论的要点,简单评判了佛教的相关教义。利玛窦...
关键词:天主教 佛教 天堂地狱 轮回 罗明坚 《天主实录》 利玛窦 《天主实义》 杨廷筠 《天释明辨》 
谭嗣同对儒家“天道—人伦”秩序的重塑——基督教对谭嗣同《仁学》“天”概念的建构意义
《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59-64,共6页张晓林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督教对谭嗣同<仁学>基本概念影响研究"的前期成果(编号14BZJ021)
中国传统儒、道"天"概念或为自然之天、人格之天,或为义理之天;谭嗣同受基督教之"天"(上帝)及神伦观念的影响,改造了传统"天"概念,将其作为阐发《仁学》平等观的形上根据;并效法基督教"神道-人伦"理路,提出"天统"、"称天"说,批判封建专...
关键词:谭嗣同 《仁学》 基督教 “天”(上帝) “天伦”(神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