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

作品数:77被引量:4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常峥嵘高明魏德东林国良高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兰州学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甘肃理论学刊》《中华文化论坛》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成唯识论》中的相缚与末那关系考
《世界宗教文化》2024年第6期156-163,共8页李晨 
相缚是瑜伽行派特有的概念,但在不同的典籍中,其内涵并不完全一致。《成唯识论》主张相缚是由末那导致的相分对见分的束缚。本文通过对论中关键引文的不同文献对比,指出其部分内容仅出现于玄奘的译本中,而不见于真谛译本和藏译。汉传唯...
关键词:《成唯识论》 相缚 末那 
从“现行”范畴的厘清看阿赖耶识与其“因缘”亲种的关系问题——以《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
《哲学进展》2022年第5期1078-1089,共12页王静 
《成唯识论》中,对“现行”范畴的使用比较模糊,既于“因缘”体处明确限定“现行”为能熏识,又时言说“现行”第八识。而在范畴使用本身模糊的前提下,“现行”又与诸多重要概念存在联系。一方面,“现行”往往同种子相待而说;另一方面“...
关键词:现行 有漏种子 阿赖耶识 有漏识变 
语言在唯识学中的作用--以《成唯识论》为中心的考察
《华夏文化》2022年第3期34-37,共4页陈鑫 
海南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语言哲学视域中的唯识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HNSK(YB)19-32);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意识与语言之间:佛教唯识学基本问题研究”(2021BSW004)的阶段性成果。
唯识学起源于古印度,是中观学之后大乘佛学的主流。唯识学传入中国后,经过玄奘、窥基等大师的弘扬,不仅更加系统化和精密化,而且还形成了一个学派--唯识宗(又名“法相宗”),虽传之不远,却独树一帜。唯识学的根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八...
关键词:唯识学 转识成智 大乘佛学 唯识宗 窥基 八识 唯识无境 三自性 
“支那内学院精神”之汇聚——记欧阳竟无“唯识讲座”及诸听讲者
《书屋》2022年第6期67-70,共4页梅文辉 
1922年10月至次年1月,梁启超在南京东南大学讲学,而各校及各研究会邀请的演讲远远多于计划内的课程。梁启超在给友人蹇季常的信中写道:“吾来此后,其忙殆过于暑期时,每来复有十六时之讲课。……一切宴会严格谢绝,盖不如此,不得了也。”...
关键词:支那内学院 欧阳竟无 《成唯识论》 唯识 南京东南大学 梁启超 佛学 
《成唯识论》的阿赖耶识转变说及其对外部世界之构建
《中国学术》2022年第2期181-210,共30页茅宇凡 
阿赖耶识学说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唯识宗)的重要理论。如果要作简单比附的话,阿赖耶识大致可以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谓的潜意识或无意识。当一个修行者进入不思虑的深层禅定之中,或一个普通人昏厥或深睡眠时,他的表层意识已经停止;但当他...
关键词:阿赖耶识 瑜伽行派 大乘佛教 唯识宗 修行者 禅定 部派佛教 现代心理学 
论《成唯识论》译出之前的奘门唯识学说——以大乘光《百法论疏》为中心
《中国佛学》2021年第2期312-322,共11页郑屹君 
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首开译场,显庆四年(659)译出《成唯识论》,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奘门如何推进对唯识学说的研习,本文以现存的大乘光《百法论疏》为中心对此进行了考察。本文主要分析“七、八识所缘境”和“前六识等无间缘”两个唯...
关键词:玄奘 大乘光 《成唯识论》 《百法论疏》 唯识 
明末清初《成唯识论》注疏考
《宗教学研究》2021年第1期106-112,共7页潘家猛 
明末清初《成唯识论》的注疏研究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高峰。从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成唯识论》的研究学者计20余人,注疏多达16部,现已佚失4部,藏内见存6部,藏外见存6部。其中,学界对广伸《成唯识论订正》、乘时《成唯识论讲录》等藏外...
关键词:明末清初 成唯识论 注疏考 
唯识古今学之再辨被引量:1
《船山学刊》2020年第6期60-70,共11页张利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唯识古今学之比较研究”(14BZJ011)。
唯识古今学的分判最早由吕澂提出。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及日本佛学偏重梵藏文本的影响,加之秉持了逐字硬译的译学立场,吕澂未能重视奘译唯识对世亲晚年定论《唯识三十颂》的发展性贡献,并且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今学性质,以及对《成唯识...
关键词:唯识古学 唯识今学 种子缘起 《成唯识论》 吕澂 
佛学、哲学与中国哲学史——从《成唯识论》哲学联想的几个问题被引量:1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33-42,F0002,共11页章启群 
现代学术范畴中的佛教哲学不能全等于佛学。《成唯识论》是中、印佛教哲学的代表性文本。由此表明《成唯识论》哲学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佛教哲学,另一则是中国哲学史范畴下的中国佛教哲学。这两个领域之间也有交叉。迄今为止的汉语佛教研...
关键词:成唯识论 佛教哲学 佛学 中国哲学史 
《成唯识论》的“净唯识”思想研究
《社会科学动态》2020年第8期18-30,共13页陈琳 
在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思想体系中,《成唯识论》是一部重要的典籍。而《成唯识论》的“净唯识”思想,更是中国佛学史上的一个研究焦点。玄奘法师远赴印度游学多年,杂糅十家注释而译成的《成唯识论》就是以染净问题为核心线索的。《成唯...
关键词:《成唯识论》 染净 阿赖耶识 净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