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学

作品数:45被引量:4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吴学国汤凌云张云江蒋国保于德清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文艺研究》《华夏文化》《社会科学》《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我参与举办赵朴初骨灰在沪撒海仪式工作
《世纪》2022年第5期17-19,共3页季晓东 
2001年6月1日上午10时许,一架大型客机徐徐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的跑道上。我随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罗世谦,市委常委、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黄跃金,市民宗委主任杨奇庆等一行已在舷梯下迎候。我们以敬重的目光注视着舱门打开,赵朴初(1907...
关键词:赵朴初 人间佛教 宗教领袖 大乘佛学 赵朴老 上海虹桥机场 大型客机 社会活动家 
语言在唯识学中的作用--以《成唯识论》为中心的考察
《华夏文化》2022年第3期34-37,共4页陈鑫 
海南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语言哲学视域中的唯识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HNSK(YB)19-32);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意识与语言之间:佛教唯识学基本问题研究”(2021BSW004)的阶段性成果。
唯识学起源于古印度,是中观学之后大乘佛学的主流。唯识学传入中国后,经过玄奘、窥基等大师的弘扬,不仅更加系统化和精密化,而且还形成了一个学派--唯识宗(又名“法相宗”),虽传之不远,却独树一帜。唯识学的根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八...
关键词:唯识学 转识成智 大乘佛学 唯识宗 窥基 八识 唯识无境 三自性 
熊十力的境不离识论
《华夏文化》2022年第1期16-18,共3页吴永琼 
熊十力先生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宗大师,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在玄学,大乘佛学、儒学方面都有深造之处。对于熊十力的境识论述学者们有许多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依据熊十力《新唯识学》中的《唯识》部分,尝试论述新唯识学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熊十力 现代新儒学 唯识学 认识对象 大乘佛学 玄学 哲学思想 佛家 
思想史视域下的《鸠摩罗什》与大乘佛学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年第2期309-316,共8页田宝祥 
鸠摩罗什的译经弘法活动,在中国佛教史上无疑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鸠摩罗什不仅阐发了龙树的'中'道思想,还推进了大乘佛学的'空'观思想,这就为千百年来佛学中国化的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历来关于鸠摩罗什的研究,基本囿于译经...
关键词:鸠摩罗什 小乘佛学 徐兆寿 作家出版社 大乘佛学 《鸠摩罗什》 
大乘佛学与过程神学的对话——论南乐山(Robert.C.Neville)的佛耶比较思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68-76,共9页许家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价值观变迁史"(14ZDB003);"四书学与中国思想传统"(15ZDB005)阶段性成果
美国比较宗教学家南乐山(Robert. C. Neville)采用主题分析法,以基督教过程神学的核心范畴"创造"、"过程"与大乘佛学的"空无""因果"进行比照诠释,在佛耶比较的视域中论述了佛教中道、真俗、体用等范畴,凸显了佛教信仰、实践的特殊之处,...
关键词:过程神学 大乘佛学 佛耶比较 佛学全球化 南乐山 宗教对话 创造 因果 信仰 
《大乘起信论》的当代新格义——从德国观念论转向批判理论的试探
《汉语佛学评论》2018年第1期25-48,共24页林远泽 
一、前言佛教源起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大盛于东亚。但面对当前生活处境的挑战,佛教是否还能融通东西方思潮、再造新义,为人类提供宗教性的生命智慧选项?对佛教之世界性意义的提问,预设新的格义佛学如何可能的问题。
关键词:《大乘起信论》 大乘佛学 如来藏 批判理论 格义佛学 阿赖耶识 佛学理论 唯识学 德国观念论 
弗洛伊德意识理论与大乘“唯识学”的异同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年第38期232-232,共1页刘菁华 
唯识学是大乘佛学的重要内容,历代钻研者颇多.其中对于“八识”的分析亦构成了其理论基础之一.而这与近代弗洛伊德关于意识的理论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理论中对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描述,与佛教唯识学中阿赖耶识、末...
关键词:弗洛伊德理论 意识理论 大乘佛学 唯识学 异同 阿赖耶识 潜意识 前意识 
从文化适应到理论融会:当代佛耶对话研究的新视角
《五台山研究》2018年第1期29-33,共5页徐弢 邓学林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宗教学术史"(14JZD034)成果
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
关键词:佛耶对话 大乘佛学 基督教中国化 
太虚与印顺对大乘佛学的态度及其影响
《闽台文化研究》2016年第4期79-85,共7页袁宏禹 
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闽台佛教玄奘唯识学研究"(JAS14043);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王恩洋唯识学思想研究"(FJ2015B143)
作为20世纪中国佛教界的巨擘,太虚与印顺二位大师在对待大乘佛学的态度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地方。在大乘佛教人间化的道路上,太虚提出了"人生佛教",印顺在台则推广"人间佛教"。然而在对待中印大乘佛教的判教上,二家观点不一。对于...
关键词:太虚 印顺 大乘佛学 
“假名”与“名想”——吕澂对中印“龙树之学”演化脉络的构拟
《佛学研究》2016年第1期-,共13页吴忠伟 
前 言 从广义上讲,“龙树之学”乃属中观空宗,正对比于瑜伽唯识有宗,所以学界在处理“龙树之学”时一般但是从“中观学”角度定位之,将其视为中观学的最早形态.不过若从印度佛教思想史的角度看,“龙树之学”其实并不定限于所谓中观学或...
关键词:中观学派 大乘佛学 三论宗 唯识学 般若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