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

作品数:484被引量:303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袁宏禹袁经文周贵华倪梁康杨维中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内了无言”与“外还顺世”——论章太炎对庄子“两行”的诠释
《贵州社会科学》2025年第2期34-40,共7页李笛 
“两行”概念是解锁章太炎《齐物论释》深层含义的关键。章太炎创造性地运用了“体用”哲学框架,对“两行”进行了重塑,将之从一般性的讨论提升为《齐物论》的核心。在思想内涵上,章太炎借力唯识学的精深理论,激活了“两行”的哲学路径...
关键词:章太炎 齐物论 唯识学 两行 
《黑神话:悟空》——中国传统生命观与唯识学元素的现代诠释
《文学艺术周刊》2025年第2期70-73,共4页孙思诺 李岩松 
《黑神话:悟空》是游戏科学公司开发的首款中国3A游戏(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的游戏)大作,其故事背景取材自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该小说改编自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游戏自2024年8月20日全球发售以来,迅速在全...
关键词:电子游戏 神魔 单机游戏 现代诠释 游戏产业 悟空 唯识学 文化产业 
中国哲学的“智的直觉”传统--论牟宗三形上学的唯识学基础
《江海学刊》2024年第6期69-79,255,共12页曾帆 
牟宗三的“智的直觉”引发了学界大量争议,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智的直觉”这一概念是借鉴西方近代哲学的产物,并非中国哲学自身的传统。借助唯识学的理论体系可以证明,牟宗三的“智的直觉”正是中国哲学形而上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唯识...
关键词:智的直觉 瑜伽现量 先验想象力 
从分别到解脱--论唯识学的语言哲学思想
《五台山研究》2024年第4期24-30,共7页陈鑫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唯识学与现象学语言观之比较研究”(19BZX074)。
唯识学一向关注语言问题,具有丰富的语言哲学思想。唯识学主张,名言与心识密切相关,因为二者都以分别为根本作用。语词与对象相应,句子与事态相应,但语词或句子的意义不取决于它们所意指的对象或事态,而是取决于语词的使用,这体现了唯...
关键词:佛教 唯识学 语言哲学 宗教性 
论唯识学中第六意识的地位和作用
《宗教学研究》2024年第6期104-110,共7页冉茂娥 
在唯识学的心识结构中,第六意识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阿赖耶识储藏七转识熏习的诸法种子,而分别意识是能熏的七转识中的核心。分别意识执取所现诸法为实有而长养藏识,藏识又变现诸法,如此循环不已。只有灭掉虚妄的分别意识、超越...
关键词:唯识 第六意识 分别 流转 解脱 
佛教“熏习”思想的嬗变及其思考
《宗教学研究》2024年第5期80-92,共13页杨小华 
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大思政课’视角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有机融合研究”(22JDSZK185);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新时代职教本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墓本原理’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SZ212018);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研究”(JXJG-21-49-12)阶段性成果。
“熏习”是某一势力附着于他法之上,并对他法产生功用和结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能所关系。佛教关于“熏习”的解释有二:第一,同类相生。唯识以“熏习”为中介来解释“现行”与“种子”之间的互熏关系,揭示八识之间的互依与流转,在因果...
关键词:熏习 唯识学 如来藏 真如熏习 
发现“失语者”——评傅新毅《识体与识变:玄奘唯识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9期118-121,共4页林雪妮 樊铮炎 
一、引言唯识与中观,作为大乘佛教哲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分支,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学术史角度来看,近代唯识研究源自梵文原典的发现与藏译本的分析,并于二十世纪在欧洲和日本学界引发热潮。法国学者列维(Sylvain Lévi)、比利时...
关键词:唯识学 大乘佛教 宇井伯寿 识体 玄奘 施密特 
《识体与识变——玄奘唯识学的基本问题》
《五台山研究》202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作者:傅新毅中西书局2024年6月出版这是作者在2006年出版的《玄奘评传》的基础上全新撰写的一部系统研究玄奘唯识学理论体系的专著。本书充分利用梵巴汉藏各类佛教原典文献,并借鉴现当代海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在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
关键词:佛教哲学 唯识学 佛学研究 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 玄奘 窥基 圆测 
章太炎“事的哲学”及其周边
《现代中文学刊》2024年第4期4-19,共16页石井刚 张政远 李培炜 陈希 郭驰洋 周展安 
章太炎通过对诸子学的重新解释孕育了新的哲学思路,这一思路可概括为“事的哲学”。这是通过将观念形态的哲学还原到一个绵延参差的事的世界当中来完成的。哲学上从观念到事的还原,在政治上所对应着的,是将君还原到民,将政还原到俗,并...
关键词:章太炎 事的哲学 唯识学 因明学 广松涉 西田几多郎 海德格尔 
唯识学“末那识”概念的现象学阐释
《法音》2024年第6期11-20,共10页张轶璇 
早期佛教的“六识”说确立了佛教心识理论的最基本框架,其后各部派又不断地对之进行扩充与发展,而后起的唯识学在块择、会通诸说的基础之上,最终建立了“八识”说。其对意识结构与意识功能等所作的分析细致且深入。从这个角度来看,唯识...
关键词:唯识学 早期佛教 末那识 八识 观心 思想取向 意识功能 会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