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发笔

作品数:95被引量:5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江苏警官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修辞学教学公文修辞《水浒传》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警察文化”课程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性论纲被引量:1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67-70,共4页施发笔 
江苏警官学院重点教改课题“文化自信视阈下的警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A02)研究成果。
“警察文化”课程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能够提高对“警察文化”课的自信,增强“警察文化”课的政治性,培植“警察文化”课程之根。“警察文化”课程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对于筑牢公安大学生遵纪反腐的预警防线、增强...
关键词:警察文化 课程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契合 
再论“附会”修辞手法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1-6,共6页施发笔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XKT1079。
补充阐述“附会”修辞手法。在“汉字附会”中新增字面附会、结构附会,另外新增综合附会一类。分析“附会”法的区别性特征:“附会”所依托的形式必须是正确的以及与“曲说”“拟误”“拆字析字”的区别等;提出构建“附会”修辞手法的要...
关键词:“附会”法 修辞 区别性特征 要则 
公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课提升人文底蕴的教学路径探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57-60,共4页施发笔 
江苏警官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提升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学语文‘一流课程’建设研究”。
公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课提升大学生人文底蕴的教学路径,其一,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思政水平;通过词语外延解释,融入纪律作风教育;通过段落分析,提升道德水准,以此达到强化大学语文课堂思政教育的目的。其二,通过联系法,提高学生对中国...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人文底蕴 高阶性 
“文化自信”与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以原型平安文化理念“绝四”精神为视角
《警学研究》2021年第5期119-128,共10页施发笔 
江苏省公安厅“平安文化原型理论下的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与改革研究”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8LX009。
以"文化自信"为出发点,通过解剖公安机关一些刑事冤假错案件的办案过程,阐明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绝四"精神在当今由"侦查中心"到"审判中心"转型的背景下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现实价值:"毋意"的强化证据意识价值;"毋必"的破案...
关键词:文化自信 “绝四”精神 平安文化 队伍正规化 
“礼治”:儒家平安文化的原型理念——兼谈其在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被引量:1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95-101,共7页施发笔 
江苏省公安厅“平安文化原型理论下的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与改革研究”(2018LX009)。
从"礼治"的核心目的是平安,平安的前提是"礼治",无"礼"则难以平安,"泰"卦之前是"履"卦,"礼"是去争夺、保平安的前提,"小康"靠"礼"来维持等五个方面可论证"礼治"是儒家平安文化的原型。"礼"与新时代公安机关所遵循标准的对应范畴是社会...
关键词:礼治 平安文化 原型理念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原儒“义利”观与公安队伍反腐倡廉建设--以平安文化原型理念为视点被引量:1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88-92,共5页施发笔 
江苏省公安厅“2018LX009平安文化原型理论下的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与改革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选择原儒“义利”观这一平安文化原型理念作为公安队伍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维度。在阐述“义”“利”之所指、原儒的“义利”观之后,论证原儒“义利”观对公安队伍队伍反腐倡廉建设价值在于:一、推进公安...
关键词:平安文化 原型理念 原儒 “义利”观 公安队伍正规化 反腐倡廉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思考被引量:2
《江南论坛》2021年第6期50-51,共2页施发笔 
江苏省公安厅“平安文化原型理论下的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与改革研究”(编号2018LX009)项目的成果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是指摒弃其落后的文化成分,巩固和弘扬并不断壮大其先进的文化成分,以使公安队伍的生活纯洁厚实,公安队伍规范化建设的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中国传...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国同构 风清气正 公安队伍正规化 政治伦理化 规范化建设 中国传统社会 老百姓 
传播仪式观视阈下电影《黄克功案件》的法律传播效应与当代价值
《丽水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88-92,共5页施发笔 
根据1937年红军战斗功臣黄克功枪杀革命青年刘茜的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黄克功案件》,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当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法律传播效应和当代价值。从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分析,本文认为影片的法律传播效应在于:法律信仰传播的共同体构建...
关键词:《黄克功案件》 传播仪式观 法律传播效应 当代价值 
略论“附会”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被引量:1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1-6,共6页施发笔 
阐述一种新型修辞手法——“附会”法。把“附会”法分为汉字附会、解释附会、因果附会三种类型,其中汉字附会又分为字义附会、字音附会和字形附会三种。分析认为,“附会”法可以有多种类型,所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使用环境一般是非正...
关键词:“附会”法 修辞 类型 幽默 
《再别康桥》中的“新娘”妙喻别解
《学语文》2020年第5期96-96,共1页施发笔 
徐志摩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中有个出色精妙的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个比喻究竟“妙”在何处,说法不一,约有三种看法:第一,“活物”说。即好在把金柳比作人,“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1]...
关键词:审美感觉 《再别康桥》 景语 临界点 徐志摩 活物 陌生化 比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