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金

作品数:19被引量:1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多民族报恩精灵民间文化文化学分析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青海民族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探索民族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部力作——评《河湟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高原文化研究》2023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梁玉金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玢教授、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张前编审合著的《河湟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一书,紧扣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主题,在努力进行相关学理性探讨的同时,从河湟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 民族地域文化 青海大学 文化传承 河湟地区 传承与发展 对策建议 固本强基 
青海彩陶人物图像与甲骨文字形体及民俗文化遗产的叙事渊流
《高原文化研究》2023年第1期42-56,共15页梁玉金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神话符号在丝路南线河湟段多民族口传文学与民俗中的衍化研究”(项目编号:16BZW171);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青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21-NK-A3)子课题“青海产为经济与青稞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我国文字的早期形体大多数是线条图像,这些图像与原始时期彩陶、岩画上的动物、人物及活动场景等有渊源关系。青海地区彩陶上的人物图像多是展现古代祭祀活动的舞蹈场景,也是原始部落集体盛会的记录载体。彩陶人物图像的叙事不仅是我国...
关键词:青海彩陶 人物图像 甲骨文字 民俗文化 叙事渊流 
环青藏地区多民族记忆中“猴”符号的神话探源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45-51,共7页梁玉金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神话符号在丝路南线河湟段多民族口传文学与民俗中的衍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6BZW171)阶段性成果之一。
“猴”作为中国神话的符号之一,广泛存在于青藏地区的环形文化圈里。世居不同地段的多民族都有集体记忆的“猴”神话、传说,这些民间文学里既有神话原型里的“猴”符号,也有再创造传说演绎的“猴”符号。比较典型的有藏族的猕猴魔女婚...
关键词:环青藏地区 “猴”符号 神话探源 
“神”的历史足迹:宗喀巴神化传说的神话原型考
《青海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198-204,共7页梁玉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神话符号在丝路南线河湟段多民族口传文学与民俗中的衍化研究"(项目编号:16BZW171)的阶段性成果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因其在宗教上的卓越贡献而被称为"第二佛陀"。虽然宗喀巴从青年时期到圆寂,都是在西藏修行、完成宗教改革和著书立说,但在他出生地的丝路南线河湟段,流传许多对他神格化的民间传说。从神话的历史演进来看...
关键词:“神” 历史足迹 宗喀巴 神化传说 神话原型 
青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路径探析
《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4年第5期31-32,共2页武永亮 沈有梓 冯彩莉 胡文平 梁玉金 
青海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szzx1301)部分成果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了40.63%,与内地高校相比,青海高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本文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与活动文化等方面对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三所本科高校的...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现状 路径 
河湟阿氏土司族群历史记忆下的社会文化互动被引量:1
《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163-167,196,共6页阿俊蓉 梁玉金 
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河湟世居诸族中‘假西番’等特殊族群的文化涵化研究"(10XMZ023)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在对青海河湟地区乐都、大通、湟中三县四个村同一土司后裔——阿氏族群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志文献及该族群几个分支的族谱,探讨河湟阿氏族群历史记忆下的社会文化互动,为明清以来河湟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提供不可或缺的研...
关键词:阿氏族群 历史记忆 社会文化互动 
多元文化视野下河湟蒙古族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以青海省大通县黄家寨镇阿家村为例被引量:3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22-25,共4页阿俊蓉 梁玉金 
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河湟世居诸族中‘假西番’等特殊族群的文化涵化研究"(10XMZ023)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以河湟地区大通县黄家寨镇阿家村蒙古族长期以来与周边其他民族共居的多元文化下的融合为例,分析该自然村如何在民族文化交流中保持本民族文化内核,同时借鉴他民族优秀文化,最终相互融合并涵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谐相处的自然村特例。
关键词:多元文化 河湟地区 草原民族 农耕民族 藏传佛教 阿家村 
青海大学人文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探索——以中文类课程为例被引量:1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6期99-102,共4页梁玉金 郑纳 李莱 阿俊蓉 
青海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20192)
青海大学人文选修课在清华大学对口支援下得到长足发展。本文探索人文选修课的实践教学如何在目前青海大学的环境资源优势中展开。提出要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必然要重视开拓校内现有的环境资源优势,培养人文知识...
关键词:青海大学 人文选修 实践教学 
文化圈理论之下的青海河湟汉族求子风俗探析——以湟中县为个案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161-165,共5页梁玉金 邹晓飞 胡玉昆 
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河湟世居诸族中"假西番"等特殊族群的文化涵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批准号:10XMZ
河湟文化圈中汉族一直是文化的主角之一,汉族入迁河湟地区后,在文化的叠加中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河湟汉族在重血缘的观念之下求子(尤其求生男孩)风俗较多,除传统汉族的文化因素外还有地缘影响,此观念对河湟世居他族也发生了文...
关键词:河湟汉族 文化圈 湟中县 求子风俗 
青海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1期95-98,共4页梁玉金 李莱 吴海霞 史玉梅 
青海大学二类课程建设(KC-09-2-003)
阐述了青海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专题化、教材建设特色化、实践性教学和网络教学环境开阔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多样化、风格化,依据传统中国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相互交融的基本原则凝练成不同的教学专题,旨在通...
关键词:青海大学 《大学语文》 课程建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