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岭

作品数:16被引量:1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巢湖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主题:元代文学本义戏曲研究诸宫调《中国文学史》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南都学坛》《戏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学语文》更多>>
所获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作文被引量:6
《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161-164,共4页潘玉梅 王万岭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研项目论文(项目编号:2007JYXM109).
高中生作文早已面临困境,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教改路子,使学生作文早日走出困境是当务之急。为此,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呈现出了以下特点:突出自我,呼唤真性情;关注现实...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 高考作文 
元杂剧“折”的起始与本义
《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82-88,共7页王万岭 
巢湖学院2004年科研项目系列论文之一;项目编号为XWY-200406
自明代以来,刊刻元杂剧多以“折”作为场次划分的标志,关于“折”的起始与本义,前辈戏曲研究家对此虽有种种说法,但都为明代人“分场”说法所囿,无法撩开元杂剧“折”的神秘面纱。其实“折”源于元刊杂剧的“一折,”本是一个表示长度单...
关键词:元杂剧 “折” 起始 本义 舞台提示 
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对戏曲形成的论述存在问题被引量:2
《戏曲研究》2006年第2期289-292,共4页王万岭 
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是现行高校通用的教科书,笔者认为其第六编《元代文学》的"绪论"部分对中国古代戏曲形成的论述存在问题,特提出祈方家指正。原文如下:
关键词:戏曲形成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中国古代戏曲 元代文学 说唱诸宫调 戏曲创作 《宋元戏曲史》 戏曲 
院本之名源於金代教坊散乐
《中华文史论丛》2005年第80期466-480,共15页王万岭 
金院本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重要的阶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长期以来,我们对金院本的认识和研究均信从明代朱权“行院之本”的说法,从王国维先生的“倡伎说”到郑振铎先生的“游行歌舞班说”,再到胡忌等先生的“作者层说”,虽...
关键词:院本 散乐 教坊 金代 名源 古代戏曲 发展史 先生 郑振铎 
元刊杂剧“折”的起始与本义被引量:2
《戏曲研究》2004年第2期61-74,共14页王万岭 
明代中叶刊刻元杂剧常常以"折"划分场次,由此之后,后人只要论及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无不称一本四折,可见以"折"作为划分元杂剧场次的标志已成惯例,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观念。于是,后来研治元杂剧的专家学者为其所囿,"顺理成章"地用明代以来形...
关键词:一本四折 正末 《录鬼簿》 钱南扬 戏曲研究 周贻白 舞台提示 薛仁贵衣锦还乡 郭汉城 马致远 
“大观园试才”深层内涵探赜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42-46,共5页王万岭 
“大观园试才”是贾宝玉第一次在包括贾政在内的公众面前展示自己才情 ,长期以来 ,这次试才常被误解为作者要借此机会展现宝玉的文学才能 ,其实“大观园试才”运用了三组对照关系刻画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曹雪芹人才观的...
关键词:大观园 贾宝玉 思想性格 人才观 《红楼梦》 
金代院本并非“行院之本”被引量:1
《戏曲研究》2004年第1期90-100,共11页王万岭 
关于院本一词,较早见于元初杜仁杰散套《庄稼不识勾栏》:……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么末敷演刘耍和。"①杜仁杰《元史》有传。
关键词:杜仁杰 调风月 刘耍和 金代 庄稼不识勾栏 戏曲研究 《元史》 夏庭芝 宣徽院 赠宋氏序 
《梧桐雨》第二折并无“乞巧排宴”
《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76-77,共2页王万岭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现行全国高校通用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 ,其第六编“元代文学”部分《白朴和〈梧桐雨〉》说《梧桐雨》第二折是写李隆基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乞巧排宴的 ,其实古今各种版本的《梧桐雨》第二折均无“乞巧排宴”的情节 ,这...
关键词:《梧桐雨》 “乞巧排宴” 第二折 故事情节 高校 《中国文学史》 戏剧 
关于《西厢记》的“角门”问题——兼对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有关论述质疑被引量:3
《戏曲研究》2003年第1期81-89,共9页王万岭 
王实甫《西厢记》张生'跳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可是,有些研究者却以为王实甫写这一情节出现了'漏洞'。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三章第三节《〈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在阐述...
关键词:<西厢记> 元代文学 张生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王实甫 莺莺 <中国文学史> <莺莺传> 人物形象 
也释“胡琴琵琶与羌笛”——兼与胥洪泉先生商榷被引量:1
《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53-54,共2页王万岭 
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历来注家都认为此句包括三种乐器,而胥洪泉同志最近撰文认为唐代“胡琴就是琵琶”,该句只有两种乐器,即“琵琶”和“羌笛”。本文通过剖析胥文论证过程的自相矛盾,考释唐...
关键词:岑参 "胡琴" 语境 "胡地的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