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

作品数:21被引量:2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大众化意识形态现代文学《讲话》新文艺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鲁迅研究月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王德威的文学史编撰学
《文艺争鸣》2024年第9期81-90,共10页王丽丽 
读王德威主编的简体中文版《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下简称《哈佛史》),最直接鲜明的一个印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在时和空等诸多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拓展。思及原因,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主编仿佛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继其在...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 王德威 简体中文版 文学史编撰学 个人专著 哈佛 五四 
文学理论研究尤其需要细读——福柯的两组核心词汇试释
《文化与诗学》2021年第2期29-36,共8页王丽丽 
本文采用细读的方法,尝试对米歇尔·福柯的两组核心词汇进行释义。福柯的“考古学”是对以档案的形式呈现的话语的分析,其话语分析的具体方法,在精神实质上与一般理解的“考古学”神类似;他的“谱系学”侧重对历史事件作开端与更迭的描...
关键词:考古学 谱系学 战略统筹 知识—权力的复杂关联 知识(knowledge connaissance/savoir) 权力 
把康德的启蒙事业推进到底——福柯论启蒙与现代性被引量:2
《文艺理论与批评》2021年第5期12-30,共19页王丽丽 
福柯的启蒙论述以对康德的短文《什么是启蒙》这一档案文本的话语分析为切入口。他先是将康德的启蒙问题置换成主体、真理和权力的关系问题,将处理问题的方式置换为考古学、谱系学和战略统筹三位一体的历史的-哲学的实践,完成了对理性...
关键词:批判 启蒙 康德 福柯 现代性 
性与上帝之死的同构——福柯的《僭越序言》解读
《文艺争鸣》2019年第2期99-108,共10页王丽丽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僭越序言》(A Preface to Transgression)初刊于法国《文学评论》(Critique)杂志1963年8至9月的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专号,后者在1962年去世,所以这篇长文实际上也是...
关键词:巴塔耶 上帝之死 语言空间 
写出痛痒相关的“真”——《七月》的三位抗战文学作家
《学术月刊》2015年第8期127-138,共12页王丽丽 
在《七月》这一抗战文学的发表平台上,有三位描写大致相同的军事空间的作家:阿垅、东平和曹白。在阿垅这一时期发表的16篇作品和未发表的长篇报告小说《南京》之间,存在着轨迹清晰的互文关联,它们通过对个人抗战经验的文学利用而保存了...
关键词:《七月》 抗战文学 阿垅 东平 曹白 
重评鲁迅阐释史上的一件往事——耿庸的《〈阿Q正传〉研究》对冯雪峰《论〈阿Q正传〉》的批评被引量:1
《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8期34-48,共15页王丽丽 
上个世纪50年代初,耿庸针对冯雪峰的《阿Q正传》评论挑起了一场笔战。这在当时就显出几分不同寻常。作为胡风的朋友,他选定的批评对象,竟然是曾经与胡风一起同被目为鲁迅晚年身边的亲密朋友、并共同被划归“鲁迅派”的冯雪峰。随着...
关键词:《阿Q正传》 鲁迅研究 批评对象 冯雪峰 阐释史 50年代 重新评价 评价论 
路翎与重庆被引量:3
《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60-65,共6页王丽丽 
本文采用现代性空间研究的视角,试图重构路翎1938至1946年战时首都重庆的文学活动。路翎在重庆文学空间中成长的过程,也是他作品中的文学空间对作家的记忆和生活空间垦殖和重塑的过程。路翎先后开掘出了劳动世界和小知识分子生活这两大...
关键词:路翎 重庆 《财主的儿女们》 文学空间 生活空间 文学活动 战时首都 知识分子 
阿垅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坚守与探索——对1950年那场理论批判的回顾和再探讨被引量:1
《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107-114,共8页王丽丽 
1950年,阿垅撰写了两篇文章,提出自己对当时高度敏感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独特理解。他反对对政治内容的概念化表现,反对除了工农兵以外不能写的论调,同时也反对对正面人物的神化和反面人物的丑化,但却遭到了《人民日报》的猛烈批判。批...
关键词:阿垅 文学与政治 现实主义 世界观 
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视野中的柏拉图
《励耘学刊》2007年第1期52-67,共16页王丽丽 
本文从现当代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对柏拉图的文艺理论进行了重读。在柏拉图对他理想国家的文艺政策的设计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些相似逻辑。柏拉图将文艺服务于政治的可能作了淋漓尽致的推演,同时也就展示了文艺...
关键词:重释 柏拉图的文艺政策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艺为政治服务 审美经验的双重性 
来自苏格拉底之死的震撼——对《斐多》的美学解读被引量:2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68-72,共5页王丽丽 
同样是柏拉图撰写的一组以苏格拉底之死为主题的作品,本身却存在着差异。不同于《苏格拉底的申辩》的实录性质,《斐多》篇更像是柏拉图个人的心理治疗。其中所确立的灵魂不朽的信念,可以被视作理解柏拉图全部美学和文艺思想的枢纽和关...
关键词:创伤情结 灵魂不朽 绝对 真正的尺度 柏拉图式的爱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