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润珍

作品数:10被引量: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吕梁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毕业论文逻辑学《孝经》宣扬封建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时代教育》《吕梁学院学报》《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规约大学毕业论文选题的逻辑原则被引量:1
《吕梁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71-75,共5页侯润珍 李强华 
吕梁学院基金项目(RWXN201309)
规约大学毕业论文选题的逻辑原则有三:其一,有待论证原则。大学毕业论文选题,应是专业领域内尚具有足够研究空间且能最终产生实践指导意义与理论发展意义的问题。其二,可能论证原则。大学毕业论文选题,应是大学生有可能进行论证的、专...
关键词:大学 毕业论文 选题 必要性 可能性 明确性 
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逻辑学要求探析
《时代教育》2016年第15期22-25,共4页李强华 侯润珍 
山西省吕梁学院思政专项课题“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逻辑规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RWXN201309)
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的逻辑学要求有三:其一,论题明确。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架构时,既要确立论证主旨,做到论证主旨与论证范围清楚确切,也要将论证主旨作为架构本科生毕业论文章节结构的主线。其二,正确划分。在采用横式...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论文 章节架构 逻辑学 
大学毕业论文论据选择的逻辑学标准
《吕梁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35-39,共5页侯润珍 张利青 
吕梁学院基金项目(RWXN201309)
大学毕业论文论据选择的逻辑学标准有三。其一,可接受性标准。作为大学毕业论文的论据,必须是被所证各方承认或接受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材料。其二,相干性标准。作为大学毕业论文论据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材料,应与大学毕业论文的论证主旨具有...
关键词:可接受性 相干性 充足性 
西周与西汉老人特权现象之比较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31-34,37,共5页侯润珍 
西周与西汉的老人特权现象有着三大差异:其一,西周老人特权的赋予,是西周统治者因俗而治的结果;而西汉老人特权的赋予,则是西汉统治者治弊更俗的历史性选择。其二,德行导引之师,是西周老人的主要特权身份;而被救助社会群体,则是西汉老...
关键词:老人特权 背景 身份 保障机制 差异 
道德奉献的利己属性分析
《吕梁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64-67,共4页侯润珍 
道德奉献具有利己属性,其表现有三,确立在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关系基础之上的道德回报理论,为道德奉献利己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与日趋健全,为道德奉献利己提供了现实保障;道德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道德的完善,则...
关键词:道德奉献 利己性 道德回报 自我完善 自我实现 
敬老与传统孝文化的关联维度被引量:3
《吕梁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53-57,共5页侯润珍 
敬老与传统孝文化有着双重关联维度:其一,敬老是传统孝文化的源头。作为传统孝文化的起点和原点,后世的事亲之孝是由原始社会的敬老习俗转化发展而来的,是对原始社会敬老的狭义化。其二,敬老是全部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在传统孝文化中,敬...
关键词:敬老 传统孝文化 关联 
先秦儒家孝亲思想的特征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14-17,共4页侯润珍 安玉英 米叶芳 
先秦儒家孝亲思想的特征有三:其一是孝亲方式的"养"和"敬"的二重性;其二是孝亲义务的绝对性和至上性;其三是孝亲功能的逻辑推演性。可以预见的是,旨在强调家庭伦理之"孝"的先秦儒家"孝"论,必将对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先秦儒家 孝亲思想 特征 
略论中国古代的孝治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1-4,共4页侯润珍 
中国古代的孝治,是由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是汉世以降历代统治者用以治国的一大方略。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孝治天下的方法有三:学校经学教育与社会感恩教育相结合;统治者以身作则、尊老敬长;厚赏孝子孝行,严惩不孝。中国...
关键词:孝治 经学教育 感恩教育 尊老敬长 赏罚 人治 
《孝经》所宣扬的孝道观及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被引量:3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36-38,共3页侯润珍 
《孝经》一书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主题思想,对孝的含义、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证。《孝经》所宣扬的孝道观,既是建构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理论依据,也是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单一化的人格塑造模式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形成中...
关键词:至德要道 忠孝一体 移孝作忠 社会伦理秩序 人格塑造模式 国民整体性格 
试论转型期道德教育的原则被引量:1
《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04年第8期55-56,共2页侯润珍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分析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示范性和警示性原则,以正确处理和解决转型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走出一条具有转型期特点的新型育人之路。
关键词:道德转型 分析性 主体性 实践性 示范性 警示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