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华

作品数:32被引量:4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佛教佛陀纸钱僧伽考释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佛学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大悟十八”非大慧宗杲说被引量:1
《哲学分析》2022年第3期86-94,197,198,共11页夏金华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禅病、舍利和开悟”(项目编号:2018ZJX003)阶段性成果。
南宋禅师大慧宗杲的“大悟十八遍,小悟不计其数”之说,是宗门里长期流传、影响巨大的名句。事实上,这是误传。明初宋濂借金碧峰之口,指为大慧之说,只是一家之言,并未得到禅门的一致认同。至明末,因莲池、澫益之提举,遂误为正说。本文梳...
关键词:大悟十八 宋濂 杨简 李贽 密云圆悟 俍亭净挺 
儒学的根本在经史
《哲学分析》2021年第2期50-66,197,共18页夏金华 
古代儒家以经、史、子、集四类分法,来概括天下一切学说。儒学以经、史为根本,以子、集为辅助。这个格局历千年而不易,此从四类分法的历史演变、六经至十三经的流传、明经科之取士制度、士大夫对经史子集之文的不同态度和经、史之间的...
关键词:经史子集 六经 十三经 明经科 
僧璨卒年、建塔与《信心铭》的若干问题考论
《史林》2020年第5期204-210,222,共8页夏金华 
禅宗三祖僧璨之卒年,在隋大业二年(606)。佛门本来已有共识,学界也认可。但1982年杭州出土的一块砖铭文称,僧璨亡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实则此说有误,本文列出六条依据以证之。僧璨的建塔时间在唐天宝五载(746),但其谥号及塔名迟至代宗...
关键词:僧璨卒年 建塔 信心铭 
中古时期三夷教的消亡与外来宗教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117-123,173-174,共8页夏金华 
关于外来宗教中国化的主题,学界对于四个现存的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都有正面经验的总结与研究。这里拟从另一视角出发,取中古史上已经消失的三夷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为例,分析它们在内地传播过程中遭遇失败...
关键词:三夷教 外来宗教 中国化 
舍利的失窃、仿制及与禅门公案之因缘
《哲学分析》2017年第3期54-66,共13页夏金华 
舍利,一直是僧俗两界共同讨论的热门话题。然而,由于人们对其中的深层知识,以及其流传的历史演变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讨论仅限于表层的热闹而已,难以深入。关于舍利的失窃、仿制和宗门公案对舍利的借用等常是学界忽视的问题。运用史料...
关键词:舍利 失窃 赝品 公案 
舍利子·肉身不腐·灭尽定
《史林》2016年第5期55-67,共13页夏金华 
在人类历史上,一些奇异生命现象,令现代人目眩神迷,至今尚有诸多未发之覆。比如,禅定中的身心活动状态及其缘由,即是其中之一。本文依据佛教经论所说,从"舍利"名称的含义、分类入手,着重分析两种全身舍利——肉身不腐的差异与形成原因...
关键词:舍利子 肉身不腐 灭尽定 
古代纸质衣物与僧伽生活考释被引量:2
《宗教学研究》2016年第3期103-109,共7页夏金华 
本文主要讨论曾在古代佛门中广泛使用的纸质衣物与我国僧伽生活的相互关系。高僧选择使用纸衣、纸袄与纸被,是因山居苦寒、纸质衣被成本低廉且保暖性好,以及遵守戒律之故。山居的僧徒自耕自食,生活清苦,纸质衣物成为僧人重要的随身之物...
关键词:纸衣 纸袄 纸被 纸帐 僧伽生活 
论早期印度佛教内部的争讼分裂与防治
《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106-117,共12页夏金华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提婆达多问题的再研究”(项目编号:2013BZX001)的阶段性成果
释迦牟尼传法的理想结果是,弟子们能将经教、戒律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后学、信徒,以至于久远。然而,由于佛祖所说教义的深浅、难度不一,且随不同时间、场合、对象而异其说。这造成了僧众理解的偏差,是引起争讼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戒律问题...
关键词:佛教 争讼 分裂 防治 
论《修禅要诀》是一部伪作被引量:1
《史林》2015年第4期59-63,220,共5页夏金华 
《修禅要诀》一卷,北天竺佛陀波利随问略说,慧智传译,收入日本《卍新纂续藏经》第六十三册。内容主要是论述修禅的要领及其注意事项,在我国禅宗寺院还颇有影响。本文拟从书中序言的内容、译者与相关人员之经历,以及所涉历史典故方面展...
关键词:《修禅要诀》 禅宗 伪作 
论佛典中的耆那教与佛教之争被引量:3
《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4期24-33,共10页夏金华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3BZX001
有关佛教与耆那教的斗争,见诸于汉译佛典及南传典籍者,所在多有。所采用的方式既有相互辩论,说服对方,也有使用神通,以获得优势,甚至发展到谋杀事件的出现,针锋相对,互有得失,几乎难分高下。其实质在于争取信众,扩大影响力与获得供养。
关键词:佛教 耆那教 尼乾 教派斗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