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琼

作品数:14被引量:1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肇论》自我佛教思想南北朝僧肇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求索》《华夏文化》《管子学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思想文化交往中自我的真实性及意义的探寻——关于赫尔曼·黑塞《悉达多》哲学语境的解析被引量:2
《人文杂志》2016年第11期7-14,共8页朱丹琼 
本文以文化交流与碰撞对自我认同造成的困惑作为切入点,探讨赫尔曼·黑塞在其作品《悉达多》中展开的自我探索之旅。黑塞深受基督教、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三重影响。基于三重思想与文化的共通性认识,描述了悉达多离家修行、在世间流转...
关键词:自我 生命体验 河流 自我认同 
德性与契约:欧阳修与霍布斯的对话被引量:3
《求索》2012年第4期198-200,共3页朱丹琼 宋玉波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基金项目(k5051008001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XZX005)的阶段性成果
欧阳修《易童子问》所表达的以德性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以其自然哲学为基础,他以德性为依据将社会成员分为三个层次,认为有德性者是社会命运的维系者。相比之下,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了以契约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对于西方近现代以来...
关键词:政治理论 德性 契约 
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自然——论苏轼作品的环境哲学意蕴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9期126-131,共6页朱丹琼 李垣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72004905
文章通过分析苏轼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发现苏轼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先后认识到自然的审美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承载生命的价值,最后终于超越了自然的价值,感受到内在自我与外在自然的浑然一体,表明他最终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
关键词:自我 自然 自然的价值 对自然的态度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演变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基本形成被引量:1
《管子学刊》2011年第2期51-59,共9页宋玉波 朱丹琼 
阴阳五行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结晶,对于秦汉及其以后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成为封建统治者建立政权的历史哲学。与西方文明的发展路径相比有所不同的是,阴阳五行说所体现出的关联思维方式,是中...
关键词:阴阳五行说 思维方式 《内经》医学 
竺可桢论传统文化之价值与革新
《华夏文化》2009年第2期46-47,共2页朱丹琼 
关键词:竺可桢 传统文化 革新 价值 气象学家 近代地理学 地理学家 私塾教育 
从杜亚泉到吴大猷——20世纪中国科学界论传统与现代化之一瞥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67-71,共5页朱丹琼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守成史学思潮研究"
全球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西方学者的研究已经指出现代化的几种不同模式和实质。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几位代表性人物,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注意到中国的现代化,其实质是科学化,即将科学精神引入传统文化中,而不...
关键词:传统 现代化 中国科学界 
试论晋宋时期中国佛学的法性与佛性之变——以《肇论》为个案的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133-137,共5页朱丹琼 
2005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科学基金(05H001Z)
本文以《肇论》作为文本案例,探讨了晋宋年间中国佛学的创造从集中于法性到集中于佛性的转变问题。作为中国法性学说的发展高峰,《肇论》在中国佛学史上意义重大。通过分析《肇论》的内容和思想,我们发现从法性学说到佛性学说的转变,或...
关键词:《肇论》 法性 佛性 
论孙中山的进化思想及社会历史观被引量: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5-9,共5页赵璐 朱丹琼 
西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03NW43)
为了考察孙中山的进化思想,采取了文献解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其进化思想的研究,明确了孙中山进化思想的渊源及其对社会历史观的主要看法。孙中山进化思想的渊源主要包括达尔文与赫胥黎的进化思想、中国古代变易思想以及克鲁泡特...
关键词:孙中山 进化思想 社会历史观 
佛教哲学与中国儒学的内在关系问题被引量:3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23-28,共6页宋玉波 朱丹琼 
儒家学说的底层解释模式是天人合德的宇宙哲学,具体表现为气感论学说以及这一学说所具有的自然主义形而上学特点。佛教的理论基础是缘起理论,业感缘起学说是其突出的特色。气感论与业感说的关系反映了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差异,但因为...
关键词:气感论 业感论 本体论 
论中国佛教史上的“梁唐之异”与“南北之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56-59,共4页朱丹琼 赵璐 
论文以唯识学在南北朝时期的理论差异为特例,分析了中国佛学从南北朝时期的某些理论分歧到隋唐时期的重大转变,这个过程既反映了佛学理论自身转变过程中的某些内在取向的选择,也表明了这种选择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发展分不开的。
关键词:南北之殊 梁唐之异 唯识学 形而上学实在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