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耕滋

作品数:19被引量:2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精微本体论思维方式生命悲剧人性深度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杜甫研究学刊》《文学遗产》《广西社会科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圣门诗狂——论李调元诗歌的艺术形象、悲剧精神与思想启蒙意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1-5,9,共6页田耕滋 
李调元的诗歌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圣门诗狂"。这一形象在思想上是本于儒而归于道,希为圣而流为狂;在艺术上可与杜甫同志,与渊明同趣,与太白同调,既表达着对儒家圣贤人格的追求,也表达着对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追求。李调元...
关键词:李调元 圣门诗狂 启蒙意义 悲剧精神 
屈骚风骨与民族精神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8-12,22,共6页田耕滋 
"屈骚风骨"是指具有审美性的屈原人格精神,其实质是将真理和道义担当到底的悲剧精神,可谓中国人的"脊梁"精神。"屈骚风骨"弥补着儒、道人格精神之所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屈骚风骨"最突出的体现在那些坚守正义、抗击腐恶、正道直行的...
关键词:屈骚风骨 民族精神 历史承传 
屈原“美政”理想的学术渊源被引量:1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69-73,118,共6页田耕滋 
屈原的"美政"虽是兼融先秦诸子多家思想而成,其核心内容则是圣君贤臣"两美相合"的圣贤政治论,它是中国古代士人普遍追求的政治文化模式。这一模式及其理论基点的学术渊源,均在"管子学派"中的"前期齐法家"思想中。学界在探寻屈原思想的...
关键词:屈原 “美政” 学术渊源 前期齐法家 
屈原诗学及其哲学理性被引量:2
《江汉论坛》2010年第8期127-132,共6页田耕滋 
屈原第一个把"气"的概念引入诗中,形成了他以"天地之美气"为形上本体、以"缭转"之"悲气"为诗歌之气的诗学本体论,蕴含着"生生之德"的生命精神。屈原提出了"作颂自救"、"赋诗自明(证)"的诗学命题,使他脱离了儒家"诗言志"的传统,走上了以...
关键词:屈原诗学 本体论 功能论 “知性”哲学理性 
从思维方式看屈原生命悲剧的人性深度被引量:1
《孔子研究》2008年第5期77-84,共8页田耕滋 
屈原的生命精神是个体与社会绝对统一的绝对集体主义,具有"无我"的"准宗教"性。这种"准宗教"性的生命精神具有走向悲剧的必然性,其原因在于他把"知性思维"推上了"形而上学"的极端。这也是屈原不同于儒道之避免悲剧的根本原因。"知性思维...
关键词:屈原 思维方式 生命悲剧 人性深度 
从思维方式看屈原生命悲剧的人性深度被引量:2
《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142-146,共5页田耕滋 
屈原的生命精神是个体与社会绝对统一的绝对集体主义,具有"无我"的"准宗教"性。这种"准宗教"性的生命精神具有走向悲剧的必然性,因为其将知性思维推上了"形而上学"的极端。"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一样,也是人类运用自己的理性把握世界...
关键词:屈原 思维方式 生命悲剧 人性深度 
“天道”的统一性与解读对象的二元性——司马迁对“天道”疑惑的原因及其理论意义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47-48,66,共3页田耕滋 
学界一般认为司马迁的天人观存在着天命论和反天命论的矛盾性,问题没有这样简单。司马迁的"天"、"天道"、"天命",是德与力相统一而成的历史必然性,只因其超个人性而被称为"天",它已经把董仲舒之"天"的神性虚化了。这种"天"与内涵不同的...
关键词:司马迁 天道的统一性 解读对象的二元性 对天道疑惑的原因 
“中正思维”与屈原对生命与道德统一关系的绝对化被引量:3
《江汉论坛》2006年第6期114-117,共4页田耕滋 
“中正”是屈原建构其政治思想体系的指导思想。名为“中正”,意味着其政治思想合乎政治规律,同时,也体现了屈原追求唯一合理性的思想方法。这种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屈原把自己的生命与其所认定的道德价值绝对...
关键词:“中正思维” 生命与道德 绝对同一 
论屈原“中正”的价值意蕴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69-72,共4页田耕滋 
屈原的“中正”是对其“美政”理想的价值概括。它意味着思想认识的合规律性,行为方式的合道义性,合规律并合目的的美。它是屈原用以判断事物的最高价值尺度,是屈原人格精神的最高概括。
关键词:屈原 中正 价值意蕴 
屈原被疏原因探幽被引量:2
《文学遗产》2005年第4期16-22,共7页田耕滋 
屈原之所以被楚怀王所疏,是由于他“属贞臣而日”的改革思想与楚王的权力意志之间存在着真实的矛盾。上官大夫的谗言是对这一矛盾的利用。怀王十五年,由于燕王哙让国于子之而引起的国内战争、齐国破燕、王哙被杀事件,则是上官的谗言...
关键词:屈原 原因 权力意志 改革思想 国内战争 历史背景 楚怀王 矛盾 谗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