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作品数:13被引量:97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汉语方言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方言方言分区维吾尔语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语言研究》《方言》《中国语文》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方言语音历史层次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
《方言》2010年第2期176-178,共3页周磊 庄初升 
《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是一部全面面向赣、湘、皖、鄂、闽五省的赣语进行专题比较研究的专著,其学术成就不但深化了赣语本体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而且为汉语方言学界相关领域的历史层次研究提供了一种范式。
关键词:赣语 声母 历史层次 
非音节性词尾和汉语方言的阳声韵
《方言》2007年第3期197-203,共7页周磊 
考察汉语方言中非音节性词尾对阳声韵的影响。认为"儿"的语法化是对汉语辅音韵尾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因之一。
关键词:汉语方言 非音节性词尾 儿化 阳声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原官话(稿)被引量:12
《方言》2007年第2期163-166,共4页周磊 
本文是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原官话新疆分区的说明稿。此次分区把甘肃敦煌河西片归入新原官话南疆片,取消了新疆分区里的北京官话片,分别划归兰银官话北疆片和中原官话南疆片。
关键词:方言分区 新疆 中原官话 
乌鲁木齐方言的体貌标记“底”的语法功用被引量:6
《方言》2006年第3期210-216,共7页周磊 
乌鲁木齐汉语方言的“底”作为一种体貌标记,可作持续体标记和方位介词,在有限制的句子里是完成体标记,还作定语、补语、状语标记的承担者。乌鲁木齐方言的“着”只用做动词。
关键词:体标 记乌鲁木齐方言  
兰银官话的分区(稿)被引量:27
《方言》2005年第3期271-278,共8页周磊 
本文讨论兰银官话的分区,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壹,兰银官话的共同特点;贰,兰银官话的内部差异;叁,主要的修订。
关键词:兰银官话 分区  小片 官话  共同特点 内部差异 
乌鲁木齐方言借词研究被引量:9
《方言》2004年第4期347-355,共9页周磊 
本文研究乌鲁木齐汉语方言中的借词,主要是来自维吾尔语的借词。本文作了多角度的研究,并考察了借词所反映的语言接触状况。
关键词:借词 汉语方言 语言接触 维吾尔语 多角度 反映 乌鲁木齐 
说“扁食”被引量:2
《语言研究》2004年第4期79-82,共4页周磊 
“扁食”一词同时出现在北方方言和闽语区中,而在它们二者之间的吴、粤、湘、赣等几大方言区则很少见,它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层次的特征词,说明汉语北部的方言和南部的方言在历史上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从而否定了汉语南北方言有两...
关键词:扁食 历史层次 北方方言 闽语 特征词 
从非音节性词尾看入声韵尾[?]的脱落被引量:7
《中国语文》2003年第5期439-443,共5页周磊 
笔者在考察了江淮官话、晋语等仍然留入声的方言中非音节性词尾对入声的影响之后,认为:入声韵尾[?]的脱落和非音节性词尾有很大的关系。非音节性词尾的出现是入声韵尾[?]脱落的主要原因。儿化现象即非音节性词尾逐渐形成的过程几乎就是...
关键词:入声韵尾 非音节性词尾 儿化现象 变音 语音 
语言科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程
《方言》2003年第3期202-204,共3页周磊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和综合本的出版,结束了汉语方言研究的一个时代,同时也象征着汉语方言研究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李荣 体例设置 词汇 
乌鲁木齐话“给”字句研究被引量:28
《方言》2002年第1期16-23,共8页周磊 
香港城市大学资助项目"汉语方言介词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讨论了乌鲁木齐话的“给”字句,包括动词“给给”,介词“给”,“给我”的合音字和动词、介词连 用等诸形式以及“给”的否定用法。
关键词:动词 介词 否定用法 连用 形式 乌鲁木齐 字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