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

作品数:26被引量:71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莎剧媒介融合美国电影电影理论电影产业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新闻爱好者(下半月)》《电影文学》《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意识形态批评语境中国产电影的“引进来”与“走出去”问题被引量:1
《当代电影》2015年第9期182-185,共4页徐红 
2011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电影‘引进来’问题的研究"(项目编号:GD11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意识形态电影理论自从20世纪80年代被译介入国内以来经历了本土化改造,发生了复杂的"体用转换"与"视角转向"。国内学者出于民族国家主体利益的诉求,把意识形态电影理论与反文化霸权主义理论相结合,开展与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话语的对话,...
关键词:意识形态 国产电影 “引进来” “走出去” 
论电影的媒介特性对观众观影的影响
《电影新作》2015年第1期28-31,共4页徐红 
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电影"引进来"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D118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YJA760031)
影像的可见性并不保证电影媒介的"必然的真实性",受到电影媒介表面上的"透明性"和"自匿性"的"遮蔽",电影观众会对电影的影像世界"信以为真"。数字技术为电影观众营造了全新的视听奇观,但进一步加深了电影媒介的"自匿性",让可见的银幕世...
关键词:电影 媒介特性 视听语言 影视素养 
论《盘丝洞》的重映与早期电影的商业现代性被引量:4
《当代电影》2014年第6期69-73,共5页徐红 
国家广电总局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0088
本文回溯了早期影片《盘丝洞》的文学改编与制作状况,在重点分析了该片的创作背景、叙事模式、人物刻画和"吸引力美学"的基础上,指出题材的商业性和奇观性、早期制片的流行风尚和文化土壤以及导演的艺术诉求是左右该片创作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盘丝洞》 早期电影 商业现代性 
关注个体与差异——论西方当代电影理论的一种精神旨向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113-117,共5页徐红 许苏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电影‘引进来’问题研究"(项目编号:GD1188)
从观众研究、文化研究和非主流美学研究等方面论述西方当代电影理论中存在的一种关注个体和尊重差异的精神趋向。当代西方电影理论将电影研究与当下活生生的现实感受联系起来,探索观众的多元认知,质询电影"再现"的真伪,鼓励文本的多样...
关键词:西方电影理论 观众研究 文化研究 
中美影视艺术教育教材差异分析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105-108,共4页徐红 
盐城师范学院2010年双语教学建设课程<影视艺术>研究项目
中美高校的影视艺术教材存在诸多差异:美国的影视教材重视影视本体的研究,而国内的教材重视影视作品的批评鉴赏;美国的影视教材重视感性的视听语言的分析,而国内的教材重视抽象的影视特性的论述;蒙太奇与长镜头的理论在美国影视教材中...
关键词:中美影视教育 影视教材 差异分析 
从“政治趋避”走向“多元复兴”——论中国本土电影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改编(1913-1977)被引量:3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年第4期142-146,161,共6页徐红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C760083
本文追溯了1913—1977年的中国大陆的本土电影改编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历程,梳理和分析了相关的重要导演和作品,并对制约和影响改编书写的政治、历史和社会因素展开一些理论探索。在此基础上证明了电影改编远非一种单纯的语言或媒介的"转...
关键词:外国文学 改编 中国本土电影 
从“多元系统论”审视百年中国电影与外来文化的互动关系被引量:1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51-55,共5页徐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文东浙与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改编(1913-1931)>(10YJC760083)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尝试把百年中国电影文化描写为一个异质的、开放的、动态的结构系统,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把握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就必须要理解本土电影与同时期外国电影文化的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这样...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 民族电影 本土文化 外国文化 
中国早期银幕上的“娜拉”与“人民公敌”——论侯曜的《弃妇》(1924)被引量:1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39-43,共5页徐红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文东渐与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改编(1913-1931)>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YJC760083
本文通过对侯曜的早期影片《弃妇》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出该片的创作思想受到了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与《人民公敌》的双重影响。影片中的吴芷芳不仅仅是一位中国式的"娜拉",也是一位女性的"斯多克芒医生",显示了先知先...
关键词:侯曜 《弃妇》 中国早期电影 易卜生 
媒介融合趋势中影视艺术的发展被引量:4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年第10期99-100,共2页徐红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趋势中的影视艺术的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7600014
就影视艺术来说,媒介融合除了指电影和电视媒介自身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之外,还指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影视艺术正在超越银幕或荧屏的媒介形态,而融入了一种由DVD、数字光盘、互联网、计算机、电脑游戏等其他数字媒介组成的更宽泛的媒...
关键词:影视艺术 电视媒介 融合趋势 媒介融合 数字技术 媒介形态 数字光盘 媒介环境 
无人独白的光影流痕——论无声电影对莎剧的挪用与呈现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85-88,共4页徐红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SJD7600014)研究成果之一
从绝对数量上看,无声电影时期是莎士比亚电影最辉煌的年代。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都参与了莎士比亚默片的制作并留下了许多的经典作品。无声电影时期莎士比亚与电影的相遇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艺术选择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莎士比亚 电影 默片 改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