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

作品数:16被引量:2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南宋审美旨趣书论地域文学题画诗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遗产》《中国图书评论》《江海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胡寅题画诗的理学思想与政治隐情被引量:1
《文艺评论》2014年第4期106-110,共5页杨万里 
胡寅(1098—1156),字明仲,又字仲虎或仲刚,宋建州崇安人(福建武夷),人多称其为致堂先生。金人南侵后胡寅为主战派中主要人物,多次上书高宗,力主纠合义师,恢复中原。故《宋史》称其“志节豪迈”①,并以其坚贞之气节为后世所...
关键词:理学思想 胡寅 题画诗 政治 主要人物 《宋史》 主战派 高宗 
雄健笔力:朱子书论与文论审美旨趣之契合被引量:1
《朱子学刊》2014年第1期85-95,共11页杨万里 
朱子在诗文书画方面均达到很高的造诣。他一生创作一千多首优秀诗歌,堪称南宋文坛一大家,胡应麟认为'南宋古体当推朱元晦'1,王夫之、刘熙载等人也均对朱子诗歌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他还是一个颇具眼光之诗学批评家,其论诗兼具道学家之充...
关键词:晦庵 书画艺术 诗歌 论诗 成就 书法 书论 
彰显唐诗美典形成的奥秘
《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5期123-125,共3页杨万里 
接受美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传入中国,但将其成功地运用到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著作并不多。就唐诗的接受史研究而言,一部完整的著作必须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读者为主体的效果史研究,以诗评家为主体的阐释史研究和以诗人创作者为...
关键词:唐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 诗歌接受史 诗美 古代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 接受美学 
严羽复古诗学以“浑”为美的旨趣及理论构建被引量:1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216-221,共6页杨万里 
严羽认为宋诗笔力之劲健不减唐人,而气象之浑厚却差之甚远。他的复古诗学正在于提倡浑然之美,试图全面恢复汉魏盛唐诗以浑为美的诗学传统。在《沧浪诗话》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诗美主张,即上乘诗作应具有古朴浑厚、整一无间的气象,妙悟浑成...
关键词:严羽 沧浪诗话  复古 审美旨趣 
追寻“学者”滋味:张栻题画诗的审美旨趣被引量:1
《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1期13-17,共5页杨万里 
张栻提出了"学者之诗"的重要诗学概念,强调诗歌应蕴含无限道德滋味,追求闲澹简远的美学风格。他的题画诗创作亦追寻着"学者"滋味的审美旨趣。他题咏山水画乃出于携山水而去以体道之创作动机;他的题山水景物画诗体现的是一种闲澹简远的...
关键词:张栻 学者之诗 题画诗 
朱子文艺的萧散澹然之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59-64,共6页杨万里 
朱子不仅是南宋理学思想集大成之人,且兼善诗文书画等各种文艺创作。历来研究朱子文艺美学思想者多关注其对劲健雄浑、自然平淡等方面的推崇,而对他追求萧散澹然之美的一面却绝少论及。朱子萧散澹然的美学旨趣渊源自魏晋时期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朱熹 萧散澹然 理学 诗论 书论 
姜夔书法与诗法的融通观照被引量:2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84-90,共7页杨万里 
姜夔以"精神"、"风神"论书和以"气象"、"韵度"论诗,在根本上都是主体神采风貌的体现。诗书可观人之精神性情,创作者的涵养直接决定诗书的意格。作诗须含美刺义理,书写须依点画施设情理,诗书虽形式变化多端而义理法度不可乱。同时,他又...
关键词:姜夔 诗法 书法 融通 
从王梵志诗看唐初的民间信仰文化被引量:2
《文化学刊》2014年第1期129-135,共7页杨万里 
王梵志诗歌中反映的社会内容可谓形形色色,而他的诗主要反映的是与传统文人士大夫截然对立的底层世界,真实道出了底层社会大众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情绪,并完整地描绘出底层民众的精神信仰状态。如对底层民众心中阴森恐怖的地域观、驳杂不...
关键词:王梵志 民间信仰 文化 唐初 
古代文学与艺术交叉研究空间的再拓展被引量:1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1-6,共6页杨万里 
跨学科的交叉型研究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主流方法,学界关于文学与政治、历史、宗教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成果颇丰,甚至在有些领域已经达到饱和以至"琐碎化"的状态,因此交叉研究亟待拓展新的空间。近年,文学与艺术交叉研究适时而起,"文化诗学...
关键词:古代文学 艺术 交叉研究 方法 
理学视域下姜夔的诗论与书论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64-68,80,共6页杨万里 
对于诗书理论上均有建树的姜夔,学界却绝少注意到其书论与诗论的相通性。他认为诗、书之意格须高,而主体的人格精神决定了诗书之格,故需提高主体"涵养"。他主张诗须含美刺之义理,书须依点画施设之情理,形式变化多端而尚"义理"之古法不...
关键词:姜夔 理学 诗论 书论 朱熹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