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国

作品数:25被引量:6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湖北省政协更多>>
发文主题:志于道孝悌《孝经》游于艺仁爱思想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湖北政协》《学习月刊》《咨询与决策》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志于道
《湖北政协》2017年第6期48-48,共1页余立国 
做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孔子认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做人要志向于道,根据于德,依靠于仁,娴熟地掌握礼乐等技艺。
关键词:志于道 做人 游于艺 孔子 志向 礼乐  
事诸兄 如事兄被引量:2
《学习月刊》2016年第15期52-54,共3页余立国 
悌道就是家庭中的兄友弟恭,但是悌道远不只是在家庭中,它也在茫茫的人海中。《弟子规》说:"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意思是,对待叔伯尊长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弟姐妹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友爱...
关键词:兄弟姐妹 《弟子规》 家庭 意思 
奉公为忠
《学习月刊》2016年第21期50-51,共2页余立国 
忠德是社会伦理之忠与政治理论之忠的统一。就如一般忠德先是寓于孝德之中.然后独立出来.政治伦理这一特殊忠德也是先包含在一般忠德之中.然后分离出来的。催生这一分离的决定性因素,还是根植于宗法奴隶制度的解体及其封建经济政治...
关键词:决定性因素 政治理论 社会伦理 政治伦理 政治制度 封建经济 奴隶制度 分离 
移孝为忠
《学习月刊》2016年第17期45-47,共3页余立国 
忠是重要的政治伦理和社会规范。忠与孝相结合,构成了传统社会伦理文化的基石,成为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其行为指向是舍己,即要求人们为忠诚对象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规范 政治伦理 伦理文化 精神支柱 古代社会 行为 
弟爱兄 谓之悌被引量:1
《学习月刊》2016年第13期51-53,共3页余立国 
"士必以诗书为性命,人须从孝弟立根基"(《围炉夜话》)。人们谈孝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一个词——"孝悌",可以说,孝悌正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构成。做好悌道,历来被中国人看作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 那么什么是悌呢?"弟爱兄谓之...
关键词:围炉夜话 中国传统伦理 兄友弟恭 孝弟 说孝 孝悌 道术 立德 文化本质 中华优秀传统 
尽心为忠
《学习月刊》2016年第19期48-50,共3页余立国 
忠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从来都是规范一切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从为人之品质,行事之规范上讲,它具有古今公行,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最看重忠德。
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 行为准则 人际关系 永恒价值 中国人 
何以尽忠
《学习月刊》2016年第23期45-47,54,共4页余立国 
以“尽心”、“奉公”为核心的忠德,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立身之基”和“为国之本”,所谓“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经》)。更重要的是,忠德不只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道德规范,《忠经》对从天子到至庶人,都提出了践行忠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忠经 中事 上事 道德观念 圣君 忠廉 狷介之士 至德 管仲论 忠恕之道 
善事父母为孝
《学习月刊》2016年第11期48-50,共3页余立国 
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这是说,什么事最大?侍奉父母最重大。行孝就是侍奉父母。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给"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何谓"善事父母"?这里有特别深邃的伦理内涵。《孝经》说:"...
关键词:事亲为大 解释词义 孟子说 《孝经》 《尔雅》 顺亲 曾子 老莱子 伦理内涵 人子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学习月刊》2016年第9期52-53,共2页余立国 
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感叹。二千多年前儒家经典《孝经》面世。《二十四孝...
关键词:哀哀父母 《孝经》 虞舜 尝药 以文 二十四孝 思亲 绘之 高而不危 平民百姓 
孝乃天经地义人行
《学习月刊》2016年第7期52-54,共3页余立国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儒家规定的做人"八德",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是"八德"之首,且为"诸德之本"。2000多年前,"至圣先师"孔子就极其推崇孝德,并修订儒家经典《孝经》。从此孝不仅成为国人做人处事的定律,也成为朝...
关键词:孝悌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传统文化 《孝经》 儒家经典 治国安邦 曾国藩 做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