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

作品数:9被引量:2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格物致知人性论道德判断文武忠诚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发文期刊:《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孔子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中井履轩《孟子逢原》对心性论的诠释
《哲学研究》2024年第10期53-62,共10页张捷 
中井履轩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思想家,其《孟子逢原》对心性论的探讨具有日本特色。履轩对心、性、情、才均作了泛言与专言之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非对立关系。道德判断是道德行为成立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相较于道德动机更具本源性...
关键词:中井履轩 《孟子逢原》 心性论 道德情感 道德判断 
中井履轩的格物致知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19-26,共8页张捷 
中井履轩大体沿袭朱子向外探寻事物道理的致思路向,但他格物致知要得到的并非朱子所讲的天理,而是人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实际智慧。他的知智关系是在认识论视域下讨论的,智是经验世界的存有,而非超越的实体。知识的旨归在求真,在追求事...
关键词:中井履轩 格物致知   
伊藤仁斋《孟子古义》对人性论的诠释被引量:1
《周易研究》2023年第5期93-101,共9页张捷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伊藤仁斋在其《孟子古义》中认为,气质层面之性情才是道德层面之性情才的必要条件,应从已发、实然的角度论情与善恶。四端所展现的道德判断模式是一种尚未成型的形式,成熟的道德判断是一种基于人伦关系而形成的...
关键词:伊藤仁斋 《孟子古义》 仁内义外 道德判断 
中江藤树对恶的解读
《道德与文明》2022年第3期99-108,共10页张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CZX036)。
善恶问题是思想家自古以来关注与争辩的焦点。日本阳明学派的先驱人物中江藤树对其进行过深入探讨,他认为心对于善恶的选择取决于知、意两个方面。当良知主导时,指向善的方向;当意主导时,指向恶的方向。二者是此强彼弱、同层同质的二元...
关键词:中江藤树   道德情感 道德直觉 
越南儒者对《孝经》的诠释——以《孝经立本》为中心
《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3期116-121,共6页张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东亚四书学诠释研究"(18CZX036)的阶段性成果
《孝经》在向东亚传播的过程中对同处于汉字文化圈的越南亦产生了巨大影响。《孝经立本》即为阮朝皇子阮绵寯所作的关于《孝经》较为深入的诠释著作。阮绵寯认为,孝在种族存续等自然属性方面具有独特意义。另一方面,在社会属性中,孝心...
关键词:《孝经立本》 自然属性 父尊子卑 纵向社会关系 
山鹿素行对《孟子》人性论的诠释被引量:1
《哲学动态》2018年第9期40-46,共7页张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东亚四书学诠释研究"(18CZX036)的阶段性成果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兵学家山鹿素行晚年对《四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注释。其中对《孟子》人性论的诠释体现出与程朱理学较大的不同。他提出能感通、知识者为性,性善以内部的道德情感与外部的行为准则为基础,同时强调后天扩充、...
关键词:山鹿素行 感通 扩充 格物致知 
越南儒学臣道观刍议--以《论语愚按》为中心
《中国哲学史》2017年第4期115-121,共7页张捷 
本文以越南儒者范阮攸的《论语愚按》为考察对象,对其诠释方法、义理阐发等进行分析,试图发现越南儒者在对中国经典所作的解释中体现出的特点。范阮攸区分了为臣的不同类别,认为理想的臣子首先应该怀有用舍行藏的心境与能力,为臣者应该...
关键词:《论语愚按》 用舍行藏 天理人欲 日用人伦 
简析中江藤树的格物致知论
《孔子研究》2015年第2期133-138,共6页张捷 
中江藤树是日本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继承了阳明学的学理与传统。本文以"格物致知"为主线,简要分析中江关于人心的"中"与自然的一致性,道德规范与天道的一致性。指出中江结合日本的文化传统,对格物致知范畴做了改变,使它和致良知、慎独等...
关键词:中江藤树 格物致知 太虚  主敬 
简析山鹿素行的格物致知论
《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1期107-113,共7页张捷 
山鹿素行(1622—1685,Yamaga Sokou)是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兵学家,古学派的先驱,山鹿派兵法的创始人。九岁拜幕府儒官大学长林罗山(1583—1657)为师学习朱子学。十五岁起师从甲州派兵法大家小幡景宪(1572—1663)、北条派兵法...
关键词:格物致知论 鹿 江户时代 兵法 创始人 朱子学 林罗山 学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