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

作品数:84被引量:78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方国根方浩范刘兴邦杨达荣李培挺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延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林希逸庄学中的以理学解庄略论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3年第6期118-125,共8页暴庆刚 杨小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释道三教融合视阈下的宋代《庄子》解释学研究”(16BZX045)。
林希逸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以理学解庄是其庄学的重要特点。理学中的“理”或“天理”范畴、宇宙生成论、“天理”“人欲”观,以及为理学家所乐道的“道心”“人心”之论等,皆被其用于诠释庄子思想,目的在于揭示庄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一...
关键词:林希逸 庄学 理学  天理人欲 道心人心 
朱子道心人心说的阶段划分
《朱子学研究》2022年第1期85-100,共16页赵玫 
朱子道心人心说经历了发展完善的过程,韩元震(号南塘)先生将其分作“始”“中”“末”三阶段。①三阶段大致被划分为两个大时期:盖先生论人心道心,前以天理人欲言之,后以形气性命言之者,乃其不同之大端也。于此二端之中,又各有不同而分...
关键词:天理人欲 朱子 人心道心 道心人心 四端 阶段划分 
朱熹饮食哲学的“天理”“人欲”之辨被引量:2
《美食研究》2021年第3期7-12,44,共7页陈必应 郝永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FZXB067)。
作为理学家,朱熹的饮食哲学颇具特点。《朱熹集》中大量反映饮食的诗歌与散文,显示了普通“士人”的饮食生活;在以《朱子语类》及《朱子语录》为代表的语录类著作中,有关饮食的论述是与朱熹的“理学家”身份紧密联系的,从中可看到作为...
关键词:朱熹 饮食哲学 理学家 天理 人欲 
朱子教化思想与行为无价值刑法的回归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24-32,共9页赵星 李璐璐 
我国传统儒家法律文化和法律价值与行为无价值刑法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在一定程度上行为无价值构成了我国刑法的长期传统。随着当下我国社会转型,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纠纷和违法犯罪的复杂局面,需要从传统的法文化中汲取借鉴其真精神,以最...
关键词:天理人欲 德礼政刑 行为无价值 
克己与由己——《论语集注》“克己复礼”章意蕴探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182-192,共11页王亚中 
朱子对《论语》“克己复礼”一章中“己”的理解包含了“克己”“由己”“仁”三个面向。明清以来的学者多从肯定“由己”之“己”的立场出发,反对朱子把“克己”之“己”解释为“身之私欲”。但实际上,朱注对“己”的理解更加全面,朱...
关键词: 天理人欲 道心人心 求仁 工夫 
林希逸解庄中的理学思想
《老子学刊》2020年第1期96-112,共17页郑天熙 
林希逸在《庄子鬳斋口义》中表现出独特的理学思想。他继承程明道的"天理",融进《庄子》"自然"义并加以突出,形成"自然天理"说。林希逸的理学思想以"自然天理"为核心,具体展开为"天理—人欲""道心—人心""无迹—有迹"三对范畴,强调"自...
关键词:自然天理 天理人欲 本心无心 心悟自得 
刘宗周与《阳明传信录》被引量:1
《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5期78-85,共8页高海波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宋明理学史新编》”(17ZDA013)的阶段性成果
中晚明时期,由王龙溪开启的浙中王学重本体、轻工夫,有将良知导向“玄虚而荡”、“情识而肆”,并逐渐与禅学合流的倾向,导致刘宗周进行此项正本清源的工作:即重新删定阳明文集,努力突出阳明学中体现儒学道德内涵的内容,并调和朱王之间...
关键词:阳明传信录 良知 天理人欲 意念 
朱熹“理欲之辩”述论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1期9-13,共5页马金易 
在朱熹看来,"道心"和"人心"是同一个"心",只不过是看待的角度不同。从追求满足自身欲望的角度看是"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的角度看则是"道心","道心"即为心的本体,是天理的体现。理欲之辩不是要求人们完全放弃私欲,而是要求人欲要在儒...
关键词:朱熹 天理人欲 道心人心 理欲观 
朱熹之“天理”“人欲”观及现代借鉴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8年第9期99-99,共1页张青丽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系统庞杂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社会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天理人欲之辩是朱熹哲学的核心问题,但因为该理论内涵概念的隐晦性与涉及领域的复杂性,后世学者对其褒贬不一。只有厘清'天理''人欲'等关键概...
关键词:朱熹 天理 人欲 现代借鉴 
明清情欲论与新情理观的出现被引量:4
《史学月刊》2018年第4期17-19,共3页张寿安 
十七世纪以降,中国社会文化及思想界呈现两大走势:一是情欲觉醒,一是礼学复兴。这两股看似对立却又同时存在、看似背驰却又不断对话的历史事实,形成近世中国非常有趣却又极为沉重的文化现象。通过此一两面性的研究,
关键词:思想界 截然对立 情理观 冯梦龙 理学家 天理人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