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丽萍

作品数:8被引量:1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异文清代北宋《周易》跨文化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杜甫研究学刊》《文学遗产》《电影文学》《文艺评论》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清代杜集文献出版与杜诗的经典化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33-37,共5页阮丽萍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杜诗异文与杜诗经典化关系研究”(2021NDYB138)。
文学经典地位的确立是作品本身的文化增殖能力与各种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杜诗经典化进程中,印刷术的进步与出版发行业的兴盛对杜诗经典的形成和建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印刷工艺的完善及出版发行的成熟使得杜诗文本越来越...
关键词:杜诗学 出版 江南现象 经典化 
《史记》的历史书写与司马迁的传播思想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10期24-29,共6页阮丽萍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儒家天下观与国家认同(20Y118)。
《史记》的创作,既是一次大规模存史的努力,更是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实践。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这个角度看,司马迁的修史实践有着重要的传播学意义:《史记》的成书动机,体现着司马迁的人内传播思想;《史记》成书后“藏之...
关键词:《史记》 司马迁 传播思想 身份认同 
《钱注杜诗》与清代杜诗版本——以杜诗异文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2
《文学遗产》2021年第6期105-116,共12页阮丽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杜诗异文整理与杜诗经典化研究”(项目编号20AZW013)阶段性成果。
《钱注杜诗》是古典诗歌诠释史上的典范之作,钱氏"以注为著""诗史互证"的阐释方法,对清代杜诗诠释学影响深远。钱注杜诗的诠释学成就以版本校勘为基础,是书以"最为近古"的吴若本为底本,兼裒诸家所藏,是正讹舛,是入清以来第一本全面梳理...
关键词:《钱注杜诗》 异文 版本 影响 
边界想象与族群认同:唐传奇“胡”文化叙事研究被引量:1
《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110-115,共6页阮丽萍 
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年度科研立项"传统与现代之间:陈寅恪‘新宋学’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当代建构"(项目编号:sisu2018035)的阶段性成果
李唐一代为胡汉文化交融的繁荣时期。异质文化交流中,胡族迥异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引起中原汉人的好奇和猜测,因此,"胡"文化叙事形成了唐代文学的一大特色。唐传奇作者"作意好奇",对胡族文化特征所呈现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叙事。经过"文...
关键词: 边界想象 族界标识 族群认同 儒家话语权 
杜诗异文传播中的本色保存与文化增殖被引量:3
《杜甫研究学刊》2019年第1期37-43,共7页阮丽萍 
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杜甫评论资料的整理研究>(11YJA751048)阶段性成果
古籍异文是原始文本的衍生形态,作为"有意味的差池",它以语言符号的形式表征着文化。杜诗异文的辨析与厘定,是杜集整理校勘中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从文化学的视角考察杜诗异文,主要的是对异文文化传播功能的关注。历代杜诗释读行为,都可...
关键词:杜甫 异文 文化传播 本色保存 文化增殖 
美在关系:论张艺谋《影》对中国先秦阴阳学说与“和合”美学观的借鉴被引量:3
《电影文学》2019年第5期70-73,共4页阮丽萍 
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年度一般项目"传统与现代之间:陈寅恪‘新宋学’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当代建构"(项目编号:sisu2018035);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华语电影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SKGH044)
张艺谋新片《影》被观众定义为新世纪以来的最佳作品。影片在颜色叙事、中国意象、人文思辨等方面的深度开掘及出色表现,构成了影片诗意叙事的美学特征。《影》的视听美感与诗意空间的生成,得益于导演张艺谋对于中国古典诗意美学传统的...
关键词:《影》 诗意 《周易》 阴阳哲学 “和合”美学 
北宋使辽诗与使臣跨文化政治传播被引量:3
《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196-200,共5页阮丽萍 
北宋使辽诗是宋诗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类型,是宋辽民族关系的产物。使辽诗因其创作主体身份的特殊性,可视为研究宋辽民族文化交流史的路径之一。作为政治传播主体,使臣肩负着对外政治沟通与形象建构的使命,通过政治修辞,体现着作为文化输...
关键词:使辽诗 使臣 跨文化 民族中心主义 政治传播 
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情感生成被引量:2
《文艺评论》2014年第8期59-63,共5页阮丽萍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①,闻一多先生称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②。这首诗在意境创造、宇宙与生命意识的张扬等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自然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情感的量化、塑...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情感 意境创造 艺术成就 生命意识 闻一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