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娟

作品数:10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京晓庄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诗经》乐府作乐周公曹丕诗歌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北方文学(中)》《学理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北方文学(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曹操相和歌与“但歌”四曲辨伪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19年第1期513-518,共6页孙娟 
一般认为,"但歌"是汉代相和歌十七曲中的四曲,采用一人唱三人和的表演方式。通过对《乐府诗集》与曹操等诗歌对比我们发现,没有"但歌"这种乐曲。一唱三叹指一个哼唱,三个人跟着和的哼歌。哼歌来源于西周清庙祭祀合乐方式。误但歌(哼)为...
关键词:乐府 曹操 但歌 误解 
召公与《诗经》正大雅的教化之乐
《北方文学(下)》2018年第8期46-47,共2页孙娟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7SJB0434);南京晓庄学院一般项目(2015NXY17)阶段性成果
文章认为《假乐》、《公刘》、《浻酌》、《卷阿》、《民劳》、《板》六首诗歌是召公教导成王的作品。召公教化思想主要有确立成王天子地位、天下听命于天子的政治思维,坚持周祜传统、率由旧章的法先王思想,敬天秉德的爱民品德和建立盛...
关键词:召公 教化成王 教化思想 
略说“通变”
《北方文学(中)》2016年第10期132-133,共2页孙娟 
通变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周易》中作为一个哲学范畴首次被提出,指通晓事物变化之理。到六朝时,通变则被运用到文学批评理论范畴中,《文心雕龙》中专设一章讲通变,强调为文不仅指通晓变化之道,还要学会继承和创新。隋...
关键词:通变 古代文论 范畴 
歌行体与三曹诗歌创作
《北方文学(中)》2013年第9期157-158,共2页孙娟 
江苏省教育厅项目09SJD750020;南京晓庄学院青年专项2009NXY17。
“歌”起源较早,内涵宽泛,注重抒情。“行”是流行于两汉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音乐节奏比较急促,有反复吟唱的特点,注重空间上的表达。“歌”“行”累加,形成歌行。处于汉末的三曹大量创作“行”体诗歌,但表现不同,体现了三曹对...
关键词:  歌行 三曹诗歌 
曹操曹丕诗歌用韵比较被引量:1
《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9-12,共4页孙娟 
江苏省教育厅项目(09SJD750020);南京晓庄学院青年专项(2009NXY17)
曹操和曹丕的诗在用韵上十分讲究,为诗歌的风骨增添了内在的律动。整体上说二人诗歌都用上古韵,韵律注重情志、色彩、节奏的协调。曹操诗歌保持传统,以言志为特色,因此以《诗经》以来的韵式为主,偶句押韵有六首,叠韵较多,气深笔长。曹...
关键词:曹操 曹丕 诗歌用韵 
周公制礼与作乐的时间和区别被引量:2
《阴山学刊》2011年第5期49-52,共4页孙娟 
周公制礼作乐是先作乐,后制礼作乐。当时还没有形成新的礼乐制度,因此主要是按照三代以来"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的传统。作乐在翦商当下,以《大武乐》为代表;制礼在六年之后,大会诸侯时,《诗经》的第一个文本因此形成。诗乐舞三位一体...
关键词:周公 制礼 作乐 时间 区别 
《诗经》棫柞诗与西周礼乐文明被引量:1
《阴山学刊》2010年第1期53-57,共5页孙娟 
《诗经》中有四首诗关于棫柞,是西周初期大姒、文王借助梦境表达周人其命维新的具象,它们以礼乐为载体,充分体现了天命靡常、有德居之的政治思想,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本心。周代建元以后又由天命祥瑞拓展出国势强盛、人才济济等多元意象...
关键词:《诗经》礼乐 棫柞象征 道德理想 形成规律 
“正歌”“无算乐”的正变与《诗经》的编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42-43,57,共3页黄震云 孙娟 
中国政法大学校级资助项目成果
礼书中记录的诗名与今本《诗经》不少对不上号,《肆夏》等组诗《诗经》也未收录。礼经中《大射》、《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涉及正歌和无算乐,四礼都是合乐性质,由享礼、燕礼、陔礼构成。具体地说,飨礼从升歌奏乐开始,然后...
关键词:正歌 无算乐 补正 
先秦诗文中的“不显”“丕显”及其谶纬仪注
《学理论》2009年第20期177-179,共3页孙娟 
先秦典籍中的"不显"是指在未获得天命认可之前的一种状态,是在庙祀或者郊祀时候的谶纬仪注体现,也有的指幽暗不明。从春秋开始,敬周崇德,称西周文王武王丕显,因此开始误会"不显"就是"显"。"丕显"一词,和不显相对,与祭祀谶纬有关。
关键词:先秦诗文 不显 丕显 谶纬仪注 考释 
《陌上桑》的乐府性质与文学价值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48-51,共4页孙娟 
《陌上桑》在乐府诗中属于艳歌,前有艳,后有趋,充分体现了乐府诗的音乐特征。女主人公罗敷把与"四十专城居"的夫婿年龄相仿的老太守作为戏弄教育对象,与当时社会宣扬贞烈之风的需要密切相关,也是汉乐府表现现实的基本要求,显示出汉乐府...
关键词:汉乐府 艳歌 寓教于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