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莎莎

作品数:6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主题:《论语》考辨《子虚赋》《上林赋》汉代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中国典籍与文化》《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汉代诗赋中的“大一统”思想——以《子虚赋》《上林赋》《郊祀歌》十九章为中心被引量:2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7期33-38,共6页刘莎莎 
《子虚赋》《上林赋》与《郊祀歌》十九章均体现了汉代"大一统"思想。《子虚赋》《上林赋》建构了汉代祭神和尊神的过程,表现了汉代"大一统"王朝的气势和声威。《郊祀歌》十九章分为祠神诗、"迎时气之乐歌"、纪瑞诗,这三类诗分别与两篇...
关键词:汉代“大一统”思想 《子虚赋》 《上林赋》 《郊祀歌》十九章 
陶渊明诗歌与《论语》的对话——以《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为例被引量:1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10-13,26,共5页刘莎莎 
陶渊明《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与《论语》的对话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安贫乐道"的对话,陶诗对贫居且快乐的描写呼应《论语·述而》《论语·雍也》中的描写,它们都传递出一种快乐,即安贫乐道。二是,关于"或隐或仕"的对话,陶诗...
关键词:《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论语》 对话 
“师圣人之遗书”——陶渊明诗文与《论语》的“对话”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7年第1期17-21,共5页刘莎莎 
陶渊明"师圣人之遗书"。作为生活的实践者,陶渊明以孔子为师,践行孔子教义。作为《论语》的阅读者,陶渊明回到《论语》中,体验《论语》中的场景,聆听孔子教义,并在诗文中重现经典场景和孔子教义,借由诗文与《论语》进行对话。陶渊明诗...
关键词:论语 六朝解读 陶渊明诗文 
“肃统之说”“箫(萧)统之说”考辨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7年第1期76-76,共1页刘莎莎 
《文献通考》现存世最早的刊本为元泰定元年西湖书院刻本,其“乐考十三”有关于“房中乐”的记载:隋高祖尝谓群臣曰:自古天子有女乐。晖远对曰: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则房中之乐也。高祖大悦。然则房中之乐,非无钟磬也。
关键词:考辨 《文献通考》 窈窕淑女  女乐 鼓乐 
“其星”“旗星”“填星”考辨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年第4期123-123,共1页刘莎莎 
《史记》和《汉书》的一段相同的史料中,有对“星”的不同记载: 《史记·孝武本纪》:其秋,有星茆于东井。后十余日,有星弟于三能。望气王朔言:“候独见其星出如瓠,食顷复入焉。”有司言曰:“陛下建汉家封禅,天其报德星云。”...
关键词:考辨 《史记》 《汉书》 中华书局 史料 本纪 封禅 
招隐诗与反招隐诗的主题剖析——以魏晋隐逸诗为中心被引量:1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87-94,112,共8页刘莎莎 
招隐诗、反招隐诗作为中国古代隐逸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逸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招隐诗、反招隐诗集中出现在魏晋,尤其是两晋时期。文章以魏晋隐逸诗为中心,来阐述招隐反招隐诗。魏晋隐逸诗运用多样的主题意象和主题结构来进行...
关键词:招隐诗 反招隐诗 隐逸诗 主题意象 主题结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