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诗

作品数:423被引量:172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漆娟许晓晴霍建波莫砺锋高智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文理学院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云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魏晋隐逸文人视角下的诗学创新与审美情趣
《西部学刊》2025年第4期164-168,共5页罗芳杰 
魏晋时期的隐逸文化从先秦时期单纯的现实逃避,逐步演变为对精神独立与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一文化转向深刻影响了隐逸文人的诗学创新与审美取向,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哲学思辨性和独特的艺术意趣。受玄学、佛学影响,诗歌语言理性化,...
关键词:魏晋 隐逸诗 审美 文艺 
陶渊明的归隐选择与文学书写——“隐逸诗宗”的双向审视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72-80,共9页梁海燕 
在晋宋时期各类隐逸形态中,陶渊明选择田园隐逸,乃基于个人深刻的生命思考。汉魏以来部分乡贤隐者重著述立德、身行体道,成为陶渊明躬耕田园的思想基础与现实参考。渊明诗文中的择居书写、力耕思想与微言表达,均与他的隐处环境和终隐志...
关键词:陶渊明 归隐 诗宗 文学书写 
心爱之砚,带往彼岸世界
《世界博览》2024年第23期78-81,共4页马未都(文/图)  
砚是文人的案头之物,书斋生活离不开砚的相伴,故古人认为“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元代郑元祐撰的《遂昌杂录》中记载了一段逸事:胡僧杨琏真伽发掘了北宋隐逸诗人林通的墓,发现棺内独有端砚一枚。其实不止是梅...
关键词:梅妻鹤子 杨琏真伽 彼岸世界 郑元祐 隐逸诗人 
诗人心理病症与孟浩然诗歌的三重境域
《潍坊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7-10,共4页肖龙 
孟浩然是盛唐诗坛的忧郁诗人。隐逸、漫游与宴乐是诗人解郁的三种方式,造就了孟浩然诗歌三种体式:诗人炼丹参禅,创作出悟道式隐逸诗;沉吟于旅途,锤炼出行吟式山水诗;饮酒以忘忧,高唱出醉歌式宴乐诗。从内在精神看,孟浩然诗并非山中高士...
关键词:孟浩然体 忧郁 隐逸诗 山水诗 宴乐诗 
拟人化“养宠”是当代年轻人养育自我的方式
《时代邮刊》2024年第22期27-27,共1页沈鑫杰 
北宋时期的隐逸诗人林一生不仕、不娶、无子,唯独喜欢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由此产生梅妻鹤子的隐士文化。能和林通相媲美的,恐怕只有当代的一些年轻人,他们把石头养成了新“宠物”,为它们取名、打扮、安窝,甚至要给这些...
关键词:梅妻鹤子 隐士文化 拟人化 隐逸诗人 北宋时期 年轻人 
王端淑的隐逸诗研究
《小说月刊(下半月)》2024年第8期0032-0034,共3页南奕帆 
两次陶渊明接受高峰的完美遇合——浙江图书馆藏《陶靖节集》的文献价值
《文史知识》2024年第8期125-128,共4页孟国栋 
众所周知,陶渊明生前诗名不显,其隐逸诗人之宗和田园诗之祖的形象是后人在接受其诗文的过程中逐渐建构出来的。陶渊明的接受经历过两次大的高峰,分别出现在宋代和明末清初。这两次高峰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各种陶集刻本和评论资料迭出。浙...
关键词:浙江图书馆 遇合 文献价值 陶渊明 隐逸诗人 清中叶 刻本 田园诗 
论黄庭坚诗歌中的“江湖”意象
《艺术科技》2024年第4期16-18,共3页廖泽宇 
目的:分析黄庭坚诗歌中存在的“江湖”意象。方法:通过分析江湖的景与情思、江湖的梦与隐逸、江湖的成因与价值,讨论“江湖”意象。结果:“江湖”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意象,被文人反复吟咏。北宋诗人黄庭坚笔下的“江湖”充分...
关键词:黄庭坚 “江湖”意象 隐逸诗 
归隐不是冷漠弃世,而是对人间的至爱与关怀——陶渊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读好书》2023年第18期68-71,共4页钟书林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谐也很高,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
关键词:《诗论》 渊明 自然本色 欧阳修 隐逸诗人 朱光潜 归隐 杜甫 
既得“真意”,何以“忘言”
《留学》2023年第14期42-44,共3页康丹妮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诗中以物我相融的意境和平淡醇美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在乱世中返璞归真的情感、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深邃质朴的哲思及在田园生活中淡泊飘逸的审美。他的诗文影响了历代文人的思想...
关键词:《饮酒》 田园诗人 田园生活 兴发感动 陶诗 隐逸诗人 陶渊明 现实生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