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2JZD007)

作品数:108被引量:174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乐爱国邢丽菊陈林钟小明陈昊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复旦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广西财经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主题:民国时期朱子学理学牟宗三朱子学研究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朱熹哲学中的“仁者爱之理”思想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96-101,共6页钟小明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2JZD007)
“仁者爱之理”是朱熹哲学思想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朱熹对其作了十分深刻的阐述。朱熹突破了传统的章句训诂,更多地是从哲学本体论上,对其作了富有创造性的阐扬,主要从“仁者爱之理”的动态性、“仁者爱之理”的开放性以及“仁者爱之...
关键词:朱熹 仁者 爱之理 
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与“格物致知”——兼论牟宗三的误解被引量: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70-75,共6页乐爱国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12JZD007)阶段性成果
牟宗三以现代主客二分的认知论把朱熹的"格物致知"诠释为"泛认知主义",又认为朱熹以《大学》"格物致知"诠释《孟子》"尽心知性",因而"尽心"是"认知地尽",非孟子意。但事实上,朱熹的"格物致知"之"知"是主客一体的"德性之知",并非主客二...
关键词:朱熹 尽心知性 格物致知 牟宗三 主客二分 德性之知 心之为物 
清初陆世仪对朱熹“理先气后”的诠释及其学术史价值--兼论冯友兰、唐君毅与牟宗三的诠释被引量:2
《东南学术》2018年第6期40-47,247,共9页乐爱国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项目编号:12JZD007)
朱熹讲理气不离不杂,并进一步讲"理先气后"。明代蔡清不赞同朱熹讲理先气后,罗钦顺质疑朱熹的"理与气决是二物",实际上包含了对理先气后的否定。明末清初的陆世仪不同意蔡清、罗钦顺的观点,强调朱熹既讲理气不离不杂、理在气中,又讲理...
关键词:朱熹 理先气后 陆世仪 冯友兰 唐君毅 牟宗三 
从孔孟“仁者爱人”到朱熹“仁者,爱之理,心之德”被引量:4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5-14,共10页乐爱国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12JZD007)
对于孔子讲"仁",朱熹发挥孟子所言"仁,人心也",认为"仁"是以仁之性为体,发用于爱之情,由内而外不断生发的动态过程,兼性情、体用、仁爱、内外于一体,既不是汉唐诸儒"以爱为仁",又不是二程门人"离爱而言仁",因而是"爱之理"。同时,仁又具...
关键词:孔子 孟子 朱熹  爱之理 心之德 
牟宗三、唐君毅对朱陆异同的不同阐释与学术冲突被引量:2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62-68,共7页乐爱国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12JZD007)的阶段性成果
对于冯友兰认为朱陆最根本的差异不在于朱熹偏重道问学、陆九渊偏重尊德性,而在于朱熹言"性即理"为理学、陆九渊言"心即理"为心学,牟宗三强调朱陆所言尊德性具有不同内涵,并且认为朱陆异同在于朱熹讲"只存有而不活动"之理,陆九渊讲"心即...
关键词:牟宗三 唐君毅 朱熹 陆九渊 理学 心学 
朱熹自然研究的失误两则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年第5期97-101,共5页乐爱国 陈荣佳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中庸>学研究"(12FZX00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12JZD007)
朱熹研究过自然,并有所贡献,但也有过失误:赞同"龙行雨"和"蜥蜴吐雹"的错误说法。朱熹自然研究的失误,源自于他对《大学》"格物"的诠释。他的"格物"既要求研究自然事物,具有自然科学的内涵,又要求研究包括各种自然事物在内的所有事物,...
关键词:朱熹 自然研究 “龙行雨” “蜥蜴吐雹” 
朱熹论“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由知“当然之理”而知其“所以然之理”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112-120,共9页乐爱国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2JZD007)
对于孔子所谓"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朱熹把"四十而不惑"解读为知事物当然之理,把"五十而知天命"解读为知事物当然之理之所以然,无疑是一家之言。讨论朱熹的解读,需要对朱熹的"理"包含"当然之理"和"...
关键词:朱熹 孔子 不惑 知天命 当然 所以然 
朱熹“格物”:即物穷理还是择善工夫——王阳明、张履祥的不同解读被引量:5
《孔子研究》2017年第4期124-132,共9页乐爱国 盛夏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项目编号:12JZD007)的阶段性成果
朱熹把《大学》"格物"诠释为"即物而穷其理",又认为格物所求的"理"是"合内外之理",是善的,因此,朱熹又把《大学》的"格物"与《中庸》的"择善"联系起来,讲"致知格物便是择善"。阳明将朱熹的"格物"误解为向外求物理,是"析心与理而为二",并...
关键词:朱熹 格物 择善 王阳明 张履祥 
民国时期唐文治论“阳明学通于朱子学”被引量:1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1-6,共6页乐爱国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项目编号:12JZD007)阶段性成果
民国时期,唐文治撰《阳明学术发微》和《紫阳学术发微》,通过分析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所引述的朱熹书信,明确认为"朱、王二家之学,实有殊途而同归",尤其是他认为王阳明讲"心即理"与朱熹的"性即理"未尝不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朱熹...
关键词:民国时期 唐文治 阳明学 朱子学 《阳明学术发微》 《紫阳学术发微》 
差异与互补:童能灵与唐君毅对朱熹“生生之理”的论证
《河北学刊》2017年第4期17-21,共5页乐爱国 
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12JZD007)的阶段性成果
清代学者童能灵以朱熹《太极图解》所言"阴静者,太极之体所以立;阳动者,太极之用所以行"为依据,提出"理有体用"的观点,由此出发,通过程颐所谓"体用一源",论证"理有动静",并进一步解说朱熹的"生生之理"。现代学者唐君毅则通过对朱熹所言...
关键词:童能灵 唐君毅 朱熹 理有体用 理有动静 生生之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