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留学基金(无)

作品数:28被引量:167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陈彬王丁卜磊杨鹏吕文生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弗赖堡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文艺理论研究》《开放时代》《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WTO本源真理安全监测安全管理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政治法律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语言测试视域下对法语专四阅读理解预期回答特征的研究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20-22,52,共4页吕雪姣 
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编号:201906310165)。
基于语言测试理论,对2005-2019年法语专业四级考试(TFS-4)阅读理解真题进行文本分析和量化统计,旨在探究阅读试题预期回答的命题特征,包括题目和选项特征,为今后命题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助力。结果表明,试题题目考查学生把握主旨大意、理...
关键词:TFS-4 语言测试 阅读理解 预期回答特征 
存在与情态——海德格尔追问情态的道路被引量:1
《学术探索》2021年第12期32-39,共8页丰雅鑫 
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906270026)。
根据海德格尔本人在1969年勒·托尔讨论班中的规定,其思想道路上的三个核心路标为"意义""真理""地方"。有鉴于此,其思想实际上发生过两次"转向",即从早期"存在的意义"转向中期"存在的真理"继而转向晚期"存在的地方"。与之相应,其情态思...
关键词:海德格尔 存在 情态 畏惧 压抑 痛苦 
从“真理”到“地方”——论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转向”被引量:2
《文艺理论研究》2021年第3期157-165,共9页丰雅鑫 
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201906270026]的阶段性成果。
关于海德格尔的思想分期,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即:以其20世纪30年代的思想"转向"为界线划分为早期和晚期思想。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在三十多年后的勒·托尔讨论班中以三个关键词——意义、真理、地方——标明其思想道路上的三个...
关键词:海德格尔 真理 地方 艺术 
巴莱松的生存诠释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160-169,共10页庞昕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国外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研究”(19CZX004);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506140005).
巴莱松是二战后最重要的意大利哲学家,都灵学派与当代诠释学的创立者.他的思想道路从生存哲学开始,经美学的形成理论而最终表现为自由存在论,并始终以个人生存的真理诠释为主题:真理是个人诠释的真理,诠释是个人的真理诠释,诠释规定了...
关键词:巴莱松 真理诠释 自由存在论 
从公孙龙“白马非马”辩看汉语的存在论两可
《思想与文化》2020年第1期25-33,共9页 庞昕(译) 
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50614000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国外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研究”(19CZX004)的资助
中国文化和欧洲或欧美文化既处于一种完全相反的关系之中,又处于一种完全可比的框架内。在中国人那里,那些类似于西方抽象逻辑、"论辩术"或纯粹"存在论"的东西也是单纯的"游戏",亦即西方意义上的"诡辩术"。逻辑首先就是关于形式正确性...
关键词:公孙龙 亚里士多德 存在论两可 存在论无差异 汉语 
理性的规范性与历史的延续性——哲学法学与历史法学之争
《北大法律评论》2019年第1期1-18,共18页黄钰洲 
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编号:201508500087)资助。
19世纪初,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法学派和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围绕着制定一部统一的德国民法典产生了争论。哲学法学派强调法的理性层面.认为制定一部清晰而明确的民法典是历史的必然,拒绝以过去来理解现在。历史法学派则强调法...
关键词:理性 历史 哲学法学 历史法学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说谎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9
《心理科学进展》2019年第1期160-170,共11页白学军 章鹏 张琪涵 宋璐 杨宇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201708120080);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项目(2017BSXR006)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脑成像技术,其凭借生态效度高、成本低等优势已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测谎技术。研究者使用了被动说谎和主动说谎的实验范式,验证了fNIRS技...
关键词: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人际互动 测谎 
开端的不可预思——谢林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关键形象
《哲学评论》2018年第2期58-74,共17页劳赫·胡恩 庞昕(译) 
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No.201506140005)。
海德格尔与谢林的沉思皆以不可预思的“开端”为关键形象。他们不仅探讨了哲学历史上第一开端的病史,同时也揭示了另一开端的可能性。以此,他们确立了本源,并为现代批判给出启示。在此意义上,谢林作为观念论者区分于黑格尔,并推动了从...
关键词:谢林 海德格尔 开端 不可预思 历史 自由 本源 
从原则到无定者——从与黑格尔的争辩看谢林“世界时代”与“埃尔朗根讲座”中的体系概念被引量:1
《哲学评论》2018年第2期75-95,共21页菲利普·施瓦布 王丁 
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No.201606260188)。
德国观念论的发展并不是一条单项递进的直线,而是由许多对同一个论题展开的争辩构成的“星丛”。在黑格尔1807年发表《精神现象学》之后,谢林并非就此陷入了沉默,而是在积极回应黑格尔对他的批判,进而在此基础上开辟出了通向后观念论的...
关键词:谢林 黑格尔 原则 体系 无定者 
尺度的“地方”:克服主体主义
《伦理学术》2018年第2期45-61,共17页维尔纳·马克斯 庞昕 
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201506140005)资助完成
海德格尔的晚期思想在与形而上学,尤其主体主义的对抗中表现出来。为此,他不仅思考了本源性的地方,世界与物在此获得根本的规定,同时也揭示了一条语言性的道路,人以此得以在世界居住而成其本性。然而,海德格尔并未真正思考的是,尺度如...
关键词:尺度 地方 主体主义 死亡 人的本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