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ZH100)

作品数:7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刘大涛更多>>
相关机构:遵义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唐山学院学报》《学术探索》《山花(下半月)》更多>>
相关主题:萨特重读经典存在主义创作意图《禁闭》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黔北民俗和人情的诗意书写——读李宽定的《良家妇女》
《山花(下半月)》2012年第6期139-140,共2页刘大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100)阶段性成果
前言 在20世纪80年代,贵州青年作家李宽定,以其描绘黔北风俗人情的“女儿家”系列小说的成就引起了文坛的注目。在1975年,李宽定就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此后的七年时间,他发表过二十余个短篇小说。由于这些作品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
关键词:风俗人情 黔北 20世纪80年代 妇女 书写 诗意 民俗 1975年 
“萨特热”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启蒙被引量:1
《学术探索》2012年第4期1-5,共5页刘大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100)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持续十年之久的"萨特热",无疑是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是启蒙知识分子借用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作为新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的结果。萨特存在主义学说中所建构的自由与责任相结合的新的道德主体,即能够捍...
关键词:“萨特热” 启蒙主义 深远意义 退潮原因 负面影响 
重读经典:萨特的《恶心》在中国被引量:1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2年第4期118-121,共4页刘大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100)阶段性成果
《恶心》是萨特的代表作,也是受到我国学者高度关注的—部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在我国学术期刊上见到的关于《恶心》的研究文章有三十余篇。这些文章围绕着主人公罗冈丹的形象分析,主要分为四种情况:罗冈丹在遭受"恶心"袭击后,成了...
关键词:《恶心》 多余人 包围 超越 现代人 
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出场的背景考察
《山花(下半月)》2012年第3期150-151,共2页刘大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100)阶段性成果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新时期之前,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反映论”文学理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认为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文学创作必须反映“生活的本质”,而这一生活的本质又被解读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生活。这种“反映论...
关键词:文学主体性 刘再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生活 文学创作 阶级斗争 出场 “文革”期间 
重读经典:萨特的《墙》在中国被引量:1
《唐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38-39,42,共3页刘大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100)
《墙》是萨特的成名之作,也是受到我国文学界最早关注的萨特的一部文学作品。在我国学术刊物上见到的关于《墙》的评论文章约20篇,这些文章基本上是采用从作品到作者的文学批评方法,即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推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过...
关键词:萨特 《墙》 创作意图 写实之作 哲理小说 
萨特《死无葬身之地》在中国的文学接受研究被引量:1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77-81,共5页刘大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萨特在中国的影响研究"(11YJCZH100)
在我国学者对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评论文章中,他们大多认为,剧中的五位游击队员是萨特塑造的英雄形象,他们虽然在反法西斯时失去了生命,但是却死得其所。此外,有人用"可能与不可能"的范畴去分析萨特这一剧作,并以人在处境中的"自由...
关键词:萨特 《死无葬身之地》 英雄形象 文学接受 
重读经典:萨特的《禁闭》在中国被引量: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48-51,共4页刘大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CZH100)阶段性成果
《禁闭》是萨特最具世界影响力一部剧作,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剧作。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这部剧作受到了我国学者的更多关注,评论文章近50篇。这些文章基本上是对剧中"他人就是地狱"的阐释而展开,主要分为三种情况:萨特对资本主义社会...
关键词:重读经典 《禁闭》 写照 评价 存在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