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llkZDll4)

作品数:12被引量:1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谭桂林林敏洁谈凤霞沈俊张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三江学院东南大学中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东岳论丛》《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江西社会科学》更多>>
相关主题:文学作品译介鲁迅精神鲁迅文学儿童观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1978年以来文学史与传记对鲁迅形象的重构
《江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9期115-121,共7页丰杰 秦磊毅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11&ZD14)
1978年以来,随着政治语境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传记文学对鲁迅进行重新书写。总体而言,新时期的鲁迅形象建构有几大新变:其一,'政治鲁迅'逐渐向'凡人鲁迅'转化。其二,现代文学史中叙述鲁迅的部分与鲁迅传两者的关系得到解...
关键词: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 传记文学 形象重构 
再观“人之萌芽”:论鲁迅儿童观的深刻性被引量:5
《江淮论坛》2018年第1期132-140,共9页谈凤霞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欧美华裔儿童文学研究"
"救救孩子"是鲁迅毕生的一个事业目标。"五四"前后,鲁迅从生物进化论、儿童心理学、启蒙主义思想领域建构其"人之萌芽"的儿童观,探索"人之父"应有的儿童教育之道。他在小说、杂文、散文及儿童文学翻译中都渗透了对儿童问题诸多层面的思...
关键词:鲁迅 人之萌芽 儿童观 深刻性 
20世纪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新马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文学评论丛刊》2017年第2期25-34,共10页聂渔樵 杨慧颖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子课题“鲁迅与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
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新马地区的传播,先后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曲解冷遇、而后自30年代开始至冷战结束的狂热追捧、再到冷战结束至今的理性研究等三个各具特点的历史阶段。其对于新马地区的影响,犹如电照风行,从文学再到社会各层...
关键词:20世纪 鲁迅文学 新加坡 马来西压 传播 
20世纪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
《文学评论丛刊》2017年第2期35-41,共7页杨慧颖 聂渔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子课题“鲁迅与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较于欧美及日韩,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的传播起步较晚,但经过邓台梅、张政等一代代越南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的不懈努力,以及越南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胡志明乃至越南教育界对于鲁迅文学作品、鲁迅精神的推崇,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越南逐...
关键词:20世纪 鲁迅文学 越南 译介 传播 
鲁迅在日本的译介传播被引量:3
《文学评论丛刊》2017年第2期42-50,共9页沈俊 林敏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子课题“鲁迅与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
鲁迅的日本译介有着悠久的历史,译品数量多、种类全,对中国鲁迅的出版以及研究是很好的借鉴,对全球的鲁迅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价值。大量译介的出现带动了日本对鲁迅研究的热潮,以时间轴进行划分,无论是20世纪20年代萌动期、30年...
关键词:鲁迅 日本 译介 
20世纪鲁迅及其文学作品在泰国的译介与传播
《小说评论》2017年第1期115-119,共5页聂渔樵 林敏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子课题"鲁迅与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林敏洁主持)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其经典文学作品也经由多种途径被引介入泰,先后在泰国知识界两度掀起"鲁迅热",成为中泰关系史上一件文化盛事。2010年中泰建交35周年之际,泰国知名网站"经理人报"(www.manager.co.th)曾评出中泰...
关键词:鲁迅精神 文学作品 中泰关系 知名网站 MANAGER 《狂人日记》 新文学家 人报 文化盛事 文学园地 
《新青年》的信仰观念与五四新文学传统建构被引量: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7期17-31,共15页谭桂林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ZD114
从正面的意义上讨论信仰问题,是《新青年》主编刻意的筹划,也是作者们比较关注、具有共识的话题。而《新青年》发起的"打倒孔家店"运动其实就是一场有关国民信仰的保卫战。《新青年》对现代国民信仰建构的重视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五四新...
关键词:《新青年》 国民信仰 五四新文学 传统建构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2期43-47,共5页禹权恒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项目编号:11AZD06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语言批评的社会历史向度研究";项目编号:13YJC751053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为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严格控制,蒋介石政府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意在阻止左翼文学的迅猛发展。但是,由于民族主义文艺本身具有矛盾性特征,加上受到左翼作家的共同抵制,这股文学思潮在左右夹击之中迅速失去现实基...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 民族主义文艺 左翼作家 
“以自己的沉没,证明着革命的前行”——“诗人之死”与鲁迅信仰转换中的命运认知被引量:4
《文学评论》2015年第4期13-20,共8页谭桂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ZD114
叶赛宁、梭波里等俄罗斯诗人死于自杀这一非常态现象,促使信仰转换中的鲁迅对革命文学家的命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刻意突出和强调革命文学家"死"的前景与结局,使得鲁迅在"革命文学"论战中并不执着于革命文学内容、性质、对象等问题...
关键词:鲁迅思想 诗人之死 “革命文学” 叶赛宁 勃洛克 革命作家 中间物 精神内质 马雅可夫斯基 波里 
鲁迅是否因罗曼·罗兰的“托庇有了名”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第4期54-58,共5页梁海军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11&ZD114]的阶段性成果
美国的保罗·福斯特2001年春在《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国民性的讽刺性暴露——鲁迅的国际声誉、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评论及诺贝尔文学奖》一文,后经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级研究生任文惠翻译,发表于国内鲁...
关键词:《鲁迅研究月刊》 罗兰 罗曼 中国现代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首都师范大学 翻译过程 中国国民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