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权恒

作品数:60被引量:5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鲁迅形象学堂乐歌误读文学史著非虚构文学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文学研究》《当代文坛》《晋中学院学报》《江汉论坛》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刘呐鸥、鲁迅电影观比较——以《猺山艳史》《春蚕》论争为中心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94-98,共5页禹权恒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学堂乐歌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项目编号:17BZW152);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的发生(项目编号:2019GGJS156);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支持计划:学堂乐歌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项目编号:2021-CX-012)。
20世纪30年代,刘呐鸥和鲁迅围绕着电影《猺山艳史》《春蚕》发生过激烈论争,可以看作是“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之争的很好注脚。后来,受到多种历史因素影响,《春蚕》成为中国左翼电影的重要标本,《猺山艳史》却几乎消失在电影观众...
关键词:刘呐鸥 鲁迅 《猺山艳史》 《春蚕》 误读 
上海时期鲁迅与苏联电影的“不了情”——兼谈鲁迅的苏联观被引量:1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130-134,140,共6页禹权恒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ZW152);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19GGJS156);河南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支持计划(2021-CX-012);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青年资助项目。
上海时期鲁迅对苏联电影怀有特殊情感,尤其偏爱革命战争、社会建设、探险纪录等题材类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鲁迅认为苏联电影不仅能够透视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建设的真实状况,而且对中国左翼电影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但是,鲁迅毕...
关键词:上海时期 鲁迅 苏联电影 误读 
路径选择·建构机制·学科反思--以《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为中心被引量:1
《社会科学动态》2021年第9期126-128,共3页禹权恒 
回顾百年鲁迅研究的基本模式,主要有本体论和形象论两种思路。前者重点围绕着鲁迅的经典文本、精神人格、思想蕴涵等进行阐释,尝试对鲁迅本人及其作品作出评价,目前已经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后者即转向考察现象学意义上的鲁迅,属于鲁迅...
关键词:鲁迅研究 精神人格 学科反思 鲁迅形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重点项目 建构机制 阶段性成果 
野性的呼唤——上海时期鲁迅对动物电影的社会学思考
《中国文学研究》2021年第1期138-144,共7页禹权恒 
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19GGJS156);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项目资助(2021-CX-012)。
观看动物电影是上海时期鲁迅的重要娱乐方式。鲁迅借此不仅能够缓解精神压力,开阔视野,弥补生活经验不足,也可以深度思考人性和兽性的复杂纠葛:一方面,鲁迅早期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但十分警惕"文明战胜野蛮"的简单口号;另一方面,鲁...
关键词:上海时期 鲁迅 动物电影 人性 兽性 
文学经典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共生被引量:1
《文学教育》2020年第10期76-79,共4页禹权恒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G03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9M650936);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2019GGJS156)。
文学经典教育构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通过开展经典作家进校园活动、实行驻校作家制度、经常举办文学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能够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丰富多彩...
关键词:文学经典 校园文化 互动 共生 
地方性师范院校创意写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被引量:1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7-11,共5页禹权恒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ZW152);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16G03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9M650936);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2019GGJS156);信阳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JXGG080)。
作为一所地方性师范院校,信阳师范学院着力推行创意写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创意写作专业课程体系,编写教材,运用创意写作工作坊的形式组织教学,充分挖掘“作家讲堂”和“驻校作家制度”的内在潜力,组织校外研学活动,等等。其做...
关键词:创意写作 课程体系 工坊制 研学活动 
植物书写与中原文化的隐喻方式——李佩甫“平原系列”小说述论被引量:2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114-119,共6页禹权恒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ZW15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G031);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青年项目资助计划
李佩甫是当代河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植物书写"在《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平原客》等"平原系列"小说中都有鲜明呈现,它是李佩甫思考中原文化意蕴的重要切入点。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语境中,少数人历经磨难如愿逃离乡村...
关键词:李佩甫 “植物书写” 平原叙事 民间文化形态 
关于新诗传播和接受的几点思考被引量:1
《江汉论坛》2018年第10期77-79,共3页高旭东 禹权恒 
方长安教授的专著《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得到了学界同仁的广泛赞誉。从接受理论上说,文本在读者接受之前,仅仅是潜在的文本或者是半成品,其价值正是在接受中实现的。因此,这...
关键词:中国新诗 传播 社会科学成果 国家哲学 接受理论 读者接受 阅读接受 新诗发生 
探赜历史与照亮现实——阿来《瞻对》的一种读法被引量:1
《西部学刊》2018年第11期76-80,共5页禹权恒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堂乐歌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研究"(17BZW15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左翼鲁迅的误读研究"(2016G031)
作为一部"历史非虚构"类型的代表性作品,阿来的《瞻对》引用了大量原始资料,努力体现"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创作原则,有效佐证了文本的非虚构特征。与此同时,阿来也运用历史叙述的主观性以及诸多干预性评论,作家主体性在文本叙述过程中...
关键词:阿来 非虚构文学 《瞻对》 历史关照 现实情怀 
乡村挽歌与身份迷失——解读梁鸿的非虚构文学《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104-108,共5页禹权恒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ZW15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G031);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
梁鸿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梁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现实的直接表征,也寄寓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社会病症的深层思考。乡民通过"扯秧子"的基本方式进入城市...
关键词:梁鸿 《中国在梁庄》 《出梁庄记》 扯秧子 纪实 虚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