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5YB139)

作品数:10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高文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工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求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辑刊》更多>>
相关主题:陶渊明情结内蕴境界儒道互补游戏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污渎之中的游戏:马致远隐逸文化精神探析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44-47,共4页高文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资助项目成果(05YB139)
元代文人马致远的隐逸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真正归于冲淡平和的隐逸并非完全相同。马致远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中极力彰显道家隐逸文化精神,构成了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重要内涵,表现为在对污渎现实的参破和觉醒中,其人生观念与审美意绪的...
关键词:污渎 游戏 马致远 隐逸文化精神 探析 
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
《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4期217-220,共4页高文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05YB139)
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演变为雅俗文化合流、俗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局面,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元代文人的"后陶渊明情结"密切相关。在特殊的社会氛围和特定的文化...
关键词:元代文人 “后陶渊明情结” 嬗变 文化审视 
刘因和陶诗及其隐逸文化人格探论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15-17,共3页高文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05YB139)。
元代社会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与刘因的和陶诗创作有着莫相分离的关系。76首和陶诗,凸显刘因强烈的“后陶渊明情结”,蕴涵着深刻的隐逸文化要义及审美内涵,并构筑起刘因清高傲岸的隐逸文化人格风范。刘因对陶诗风格的承传与实践,和谐...
关键词:刘因 和陶诗 隐逸文化人格 
“无弦琴”:儒道和谐审美的终极诠释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7年第7期26-29,共4页高文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资助项目成果(编号:05YB139)
儒家礼乐文化和道家的音乐理想对后世文人的艺术人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于乐”意味着“乐”能使人在音乐情感的浸润中观照自我,最终完成心理情感结构的塑造,实现人性的完成与人格的超越。陶渊明的音乐观直接受到了其外祖父孟嘉...
关键词:无弦琴 儒道 和谐审美 终极诠释 
儒道互补于和谐:以《时运》、《游斜川》为例被引量: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18-21,共4页高文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课题编号:05YB139)
儒、道美学思想对中国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相互渗透补充,而和谐则是两者互补的焦点。陶渊明慕儒法道,并行不悖,把和谐的理想注入《时运》、《游斜川》之中。透视《时运》可知渊明之志与曾点之志的同一;而《游斜川...
关键词:儒道互补 和谐 《时运》 《游斜川》 
论中国封建士大夫“陶渊明情结”的十种境界被引量:1
《湖湘论坛》2007年第3期48-50,共3页高文 
200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资助项目<和谐与回归--元明清文人"后陶渊明情结"体系研究>[课题编号:05YB139]的成果
陶诗不仅表示陶渊明诗歌这种单一内涵,而且还标志着一种审美的传统,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与示范性。众多封建士大夫以自己的感同身受,经历了与陶渊明相似的人生体验,从而形成了形形色色,各富内涵的“陶渊明情结”。此情结概括起来主要有十...
关键词:中国封建士大夫 陶渊明情结 十种境界 
陶诗与胎萌形态审美诗论的内在关系
《求索》2007年第3期181-183,共3页高文 
200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资助项目(05YB139)
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提出的“言不尽意”说与“法天贵真”说,以及《易传》中的“观物取象”论,均属胎萌形态诗歌审美理论的范畴。就诗歌的动态发展过程来看,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与胎萌形态审美诗论之间具有内在的根本的...
关键词:陶诗 胎萌形态审美诗论 渊源 内在关系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之和谐内蕴被引量:3
《学术界》2007年第5期211-215,共5页高文 
200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资助项目成果(编号:05YB139)
道家代表的中国古代隐逸文化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整个流变过程中,和谐乃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它蕴涵着天和、人和、政和、境和等多层文化要义。天和是融于宇宙的至情;人和是修治本性的本情流露;政和既是...
关键词:中国古代隐逸文化 和谐 内蕴 
陶渊明与和谐人格境界的审美维度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7年第2期32-35,共4页高文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资助项目(05YB139)
和谐,是中国文化审美视野中的基本思想之一。和谐思想,自孔子以下,已经建构起一种人类生活的原则体系,一种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的人生境界。陶渊明对儒、道、玄、佛、侠思想精髓兼容并包的汲取,是最得其要义的,表现为对和谐人格与和谐生命...
关键词:陶渊明 和谐人格境界 审美维度 
白居易“效陶诗”心路历程溯源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89-91,共3页高文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课题编号:05YB139)
白居易晚年一味独善其身,知足保和,提出中隐理论并以“似出复似处”的中隐模式庸俗地生活着。他消极的人生观表现为乐天知命、退守自持的儒家思想、老庄“知足止辱”、佛家色空观的杂糅。他晚年的效陶诗,究其精神实质来说并非积极意义...
关键词:白居易 中隐 效陶诗 心路历程 溯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