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2040)

作品数:9被引量:2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卉刘丹杨金才张燕如李雪梅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社会科学辑刊》《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更多>>
相关主题:小说创伤庄园创伤叙事创伤记忆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从《故地重游》到《去日留痕》凸显出的英国性的转变被引量:7
《外语学刊》2014年第1期133-138,共6页王卉 
2011年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WJQ2011035);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到达’和‘回归’之间的二十世纪英国移民小说家研究"(10YJC752040)的阶段性成果
被称为"英国性"的英国民族认同在文学中通常以英国乡村庄园为载体,因此英国传统的庄园小说经常讨论英国的民族精神。本研究通过对比《故地重游》和《去日留痕》发现,前者中的本质主义的民族认同通过怀旧的方式被拥有伦理知识的庄园精神...
关键词:《故地重游》 《去日留痕》 英国性 庄园小说 
菲利普斯创伤书写中的移情——以《更高的地面》和《血的本质》为例被引量:1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3年第2期286-294,共9页王卉 
作者主持的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到达’和‘回归’之间的20世纪英国移民小说家研究”(10YJC752040)的阶段性成果
当代英国著名族裔小说家菲利普斯的代表作《更高的地面》和《血的本质》因为将黑人和犹太人的创伤经历相提并论而与众不同.本文借助卡鲁思和拉卡普拉等批评家的创伤理论研究前述两部作品中的创伤经历和跨文化移情.研究发现,菲利普斯的...
关键词:创伤 跨文化移情 移情动摇 
《论美》中“美”的伦理意义被引量:4
《英语知识》2013年第1期75-79,共5页王卉 杨金才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到达”和“回归”之间的二十世纪英国移民小说家研究》(项目批号:10YJC752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1年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WJQ2011035)的资助
英国文坛新秀扎迪·史密斯的作品《论美》引发评论界的热议,本文从美和审美的伦理意义角度研究该小说,发现故事中的人物都清晰明确地表达出他们对于美的态度,这种态度随即影响到他们的伦理道德行为。《论美》由此强调美在存在和认知中...
关键词:《论美》  伦理 主体间性 
艾略特主要诗歌中的意象观嬗变
《英语知识》2013年第1期80-84,共5页罗俏鹃 赵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艾略特的哲学语境”(项目编号:09YJA752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到达’和‘回归’之间的20世纪英国移民作家研究”(项目编号:10YJC752040)的阶段性成果
T.S.艾略特的意象观念汇涓涓细流、集众家之长。在意象观念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艾略特的诗歌在不同时期彰显出各异的意象特征,直至"客观对应物"诗学理论的提出。本文通过探求浪漫主义、玄学派诗歌、意象主义、象征主义诗歌和基督教传统...
关键词:意象观 玄学派诗歌 象征主义 客观对应物 
海外华裔文学的创伤叙事研究被引量:6
《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3期249-251,共3页刘丹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YJC752040);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1AWW002)
创伤叙事是对创伤的抚慰和治疗,因为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美国华裔文学中普遍存在个人、家庭及族裔创伤经历。小说《骨》中作者伍慧明通过"莱拉"这个人物对自身创伤记忆的叙述,使得那些被压抑进美国华裔后代潜意识的创伤体验重新浮现,...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 创伤叙事 个人创伤 集体创伤 创伤记忆 
当代英国小说中亚裔英国家庭意象的改变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125-129,共5页王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到达’和‘回归’之间的二十世纪英国移民小说家研究"(10YJC752040)
亚裔英国移民在异质文化中生存的经历导致他们在追求家庭氛围的同时也排斥传统家庭观念对其身份构建的阻碍。文章通过对21世纪初期出版的英国移民小说和之前的同类作品的比较发现,亚裔英国移民在当代英国社会中的生存特点引发他们对家...
关键词:亚裔英国移民 家庭 身份构建 
游离于史实和虚构之间的《一片孤岛》被引量:2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6期91-95,共5页张燕如 王卉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到达和回归之间的二十世纪英国移民小说家研究”(项目编号:10YJC752040)、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批评文体的小说评点与新批评当代适用性研究”(项目编号:11YJC751102)的阶段性成果
英籍华裔作家毛翔青的小说《一片孤岛》以鸦片战争为背景,展现出英帝国主义占领香港过程中的诸多历史事件。本文借助海登·怀特和琳达·哈琴的理论解读该小说,尝试研究该作品中体现出的历史观。研究发现,作品中出现的附录、照片和新...
关键词:历史 虚构 情节设置 意识形态 
“阈限空间”中的圆形流散书写和民族认同——解读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被引量:1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10期160-161,共2页李雪梅 王卉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到达"和"回归"之间的二十世纪英国移民小说家研究(10YJC752040);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英语专业内容依托教学改革中的文学教学阅读转向研究(L10DWW007)的部分成果
流散写作和民族认同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英国殖民作家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为例,探讨了奈保尔身处文化的"阈限空间"的圆形流散书写轨迹和他寻求民族认同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奈保尔 阈限空间 圆形流散书写 民族认同 
小说《酸甜》中的“正名”思想被引量:2
《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3期83-90,共8页王卉 
作者主持的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到达"和"回归"之间的20世纪英国移民小说家研究>(项目编号10YJC752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英籍华裔作家毛翔青虽然为西方评论界所热议,但是他作品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却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在分析小说《酸甜》的基础上,借助儒家的正名思想,结合霍米·巴巴关于被殖民的他者的生存状态的观点,分析故事中人物的生存状态。本文提出...
关键词:《酸甜》 正名 缝隙空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