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ZS020)

作品数:24被引量:50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绍东郑方圆杜婷袁怡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大学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更多>>
相关主题: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战国秦汉时期战国秦汉匈奴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内蒙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27-33,共7页王绍东 袁怡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维视角下的内蒙古地区战国秦汉长城研究”(13BZS020)的研究成果之一;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作用”(18YW02)的研究成果之一。
内蒙古地处中国的正北方,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民族繁衍生息、劳动创造、生存发展的乐园,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内蒙古地区是中华文化产生的直根系和原生型,是中国游牧生产方式的发祥地与核心区。内蒙...
关键词:内蒙古 游牧民族 农耕民族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历代文献记载中的昭君墓及相关问题被引量: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85-93,共9页王绍东 汤国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维视角下内蒙古地区战国秦汉长城研究”(13BZS020)。
王昭君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墓葬最多的女性。通过对历代文献和民间传说的梳理,目前能够找到十一座可以确定的昭君墓。这些昭君墓分布在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其中,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的昭君墓在历史记载中出现最...
关键词:王昭君 昭君出塞 昭君墓 青冢 
论古代社会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抗灾荒的不同方式被引量:2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年第3期20-28,共9页王绍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维视角下的内蒙古地区战国秦汉长城研究”(13BZS020)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都要面对灾荒的挑战,由于生产方式的特点不同,对抗灾荒的方法和手段也各有异同。总体来说,农耕民族对抗自然灾害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是储蓄,特别是粮食的储蓄。此外,灾前预防、政府救助、移民就粟,邻里互助也是农耕...
关键词: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 灾荒 
经济视角下匈奴族社会风俗审视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5-8,共4页王绍东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项目批准号:13BZS020)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曾对匈奴族的社会风俗有过比较详细的描述。匈奴族社会风俗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经济与环境原因。迁徙移动是游牧生产的重要方式,依靠羊、马、牛等草食动物的移动性安排生产生活,构成了匈奴社会风俗的基本特...
关键词:匈奴族 游牧生产方式 社会风俗 
战国秦汉时期中原政权与北方民族对阴山地区的争夺被引量:3
《阴山学刊》2018年第4期30-35,41,共7页王绍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维视角下的内蒙古地区战国秦汉长城研究"(13BZS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阴山地区作为农牧交错带和民族聚集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战国秦汉时期中原政权与匈奴争夺的焦点地区。中原政权依靠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和整体的力量,在争夺中占据了优势,并通过军事推进、郡县设置、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农业开发等...
关键词:阴山 战国秦汉 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 匈奴 
论阴山对匈奴族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被引量:3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61-65,共5页王绍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维视角下的内蒙古地区战国秦汉长城研究"(编号:13BZS020)
在对游牧民族生存与发展环境的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着眼点放在草原和草原环境上,实际上,山脉对游牧民族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从阴山与匈奴族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这一点。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匈奴族在早期的发展中曾长期活动...
关键词:匈奴 游牧 生存资源 精神家园 阴山 
长城非“华夏农耕民族封闭、保守象征”论——以战国秦汉时期为视角被引量: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98-102,共5页王绍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S020)
长城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体现,而不是封闭保守的象征。建造长城的战国秦汉时期,正是华夏民族快速发展、充满活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华夏民族胸襟开阔,思想恢弘,充满自信和自豪,这一时期修筑的长城,不可能体现出保守、畏惧和退缩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战国秦汉 长城 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 民族精神 
论战国秦汉长城与边塞城镇建设及其功能被引量:2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94-98,共5页王绍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ZS020)
战国秦汉时期,中原政权向北方地区拓展,是通过军事出击、设置郡县、修筑长城、建设边镇、移民垦殖等一系列步骤进行的。长城修筑与边塞城镇建设相互依托,互为援助。依靠城镇,长城地带的社会生活才有保障、有活力,才能吸引民众长期安居,...
关键词:战国秦汉 长城 边塞 城镇建设 城镇功能 
西汉的北疆危机及政府应对模式被引量:1
《秦汉研究》2016年第1期62-71,共10页王绍东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多维视角下的内蒙古地区战国秦汉长城研究”(批准号:13BZS020)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成,而北方草原则出现了匈奴游牧帝国。整个西汉王朝,始终伴随着北疆危机。对此,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君主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汉高祖的盲目决战,委屈求和;文、景...
关键词:西汉 匈奴 北疆危机 应对模式 
从《答客难》看战国与汉武帝时期君王的求贤与士人的不遇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5,共5页王绍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ZS020)
东方朔写的《答客难》一文,对比了战国与汉武帝时期君士关系的变化,揭示了大一统条件下士人不遇的必然性。从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政治体制的不同去分析解说了战国时期士人的纵横张扬与大一统时代士人的悲摧压抑状况形成的原因。与董仲...
关键词:东方朔 汉武帝 《答客难》 士不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