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ZW010)

作品数:8被引量:1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周均平郝春燕邹强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山东社会科学》《电影文学》《长城》《中国美学》更多>>
相关主题:审美乌托邦乌托邦语文审美教育韩国电影浪漫主义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道教身体美学要论
《中国美学》2021年第2期191-203,共13页张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乌托邦研究”(项目编号:09BZW010)
道教认为身体由“道气”生化而成,与自然存在同构关系。身体的“气为形本”形体与“清静”心体需融合为一,统一于“道气”的保有、修炼之中,这是长生的基础。道教即世而超越,在坚持形体不死的前提下,追求“通”的身体境界及其具象化神...
关键词:道教 身体美学 身体境界 乌托邦身体 
审美乌托邦的多重美学基础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139-150,共12页周均平 邹强 
作者主持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乌托邦研究”(09BZW010)的阶段性成果.
审美乌托邦的多重基础,主要是指支撑审美乌托邦得以奠基或成立的多层面、多维度的事实和学理依据。这是审美乌托邦赖以安身立命的一个基本性和前提性的重要问题。审美乌托邦如同乌托邦一样,至少应有历史、现实、人学和美学等多重基础。...
关键词:审美乌托邦 人学美学 多重美学基础 理论美学 
乌托邦的二重性:审美乌托邦研究的出发点被引量:1
《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105-111,122,共8页周均平 
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乌托邦研究"(项目编号:09BZW010)的阶段性成果
乌托邦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精神现象之一,是一个涉及广泛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引发激烈社会和学术论争的重大社会和学术问题,对它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评价存在着严重分歧甚至否定和肯定的根本对立。笔者认为乌托邦是一种悖论性存在,...
关键词:乌托邦 二重性 审美乌托邦 出发点 
审美乌托邦的中西比较被引量:1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144-150,共7页邹强 
作者参与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乌托邦研究"(09BZW010)的阶段性成果
无论东方中国抑或西方世界,审美乌托邦思想都不约而同地存在于各自的历史文化中,几乎成为一个跨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因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审美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审美乌托邦在乌托邦基本属性和特点之外,呈现出"体系"与"片段"的不同...
关键词:审美乌托邦 审美方式 乌托邦文学 
论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被引量:7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1-12,共12页周均平 
作者主持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乌托邦研究"(09BZW010)的阶段性成果
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是语文审美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语文审美教育整个理论框架的基础。合理地揭示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性质,准确地概括其主要特征,是语文审美教育理论系统建构的起点。关于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性质,学...
关键词:语文审美教育 基本性质 主要特征 
韩国电影《空房间》的浪漫主义生存观分析被引量:4
《电影文学》2014年第18期31-32,共2页郝春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乌托邦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09BZW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电影空间建构与国家形象塑造--新世纪以来的电影文化省思"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1YJC760033)
电影《空房间》是韩国导演金基德的力作之一,影片以都市边缘人泰石与家庭暴力受害者善花在空房间漫游的经历为线索,以空间为载体、家庭为单位阐述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揭示并批判了其面临的普遍生存问题,包括真爱的缺失、人伦的异化、秩...
关键词:《空房间》 浪漫主义 生存观 
黑塞作品中“思”的生命价值分析
《长城》2014年第05X期30-31,共2页郝春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乌托邦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09BZW010
18世纪以来浪漫派先驱曾试图以"诗"解开西方形而上学思维的束缚,以生命价值的思考超越理性认知。20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理性主义泛滥,工业文明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剥夺了人性的丰富,破坏了人神共在的和谐。在这种背景下,黑塞作为浪...
关键词:黑塞 西方形而上学 价值分析 理性认知 内在世界 人神 思归 玻璃球游戏 乃西 去蔽 
中国古代“比情”自然审美观论纲被引量:2
《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42-47,共6页周均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乌托邦研究"(项目批准号:09BZW010)的阶段性成果
我们把中国古代提出并建构的以自然之道的规律运动与人的情感变化异质同构的类比、比附的自然审美观,称为"比情"自然审美观。"比情"自然审美观在《淮南子》中就初见端倪,但真正提出并系统论述的则是力倡"天人感应"的汉代大儒董仲舒。"比...
关键词:中国古代 “比情”自然审美观 董仲舒 “天人感应” 异质同构 当代意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