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YBWX088)

作品数:9被引量:1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熊辉聂兰庞莉芹李丽黄波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州师范学院学报》《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戏剧翻译抗战诗歌译本莎剧翻译抗战文艺运动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传统被引量:5
《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173-179,共7页熊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研究”;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文学研究”(项目号2011YBWX088)的阶段性成果
针对抗战时期人们对抗战诗歌和五四新诗传统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以及抗战诗歌呈现出来的与五四新诗之间的差异,很多学者认为抗战诗歌是对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的背离。其实,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之间并非背离的关系,在形式、内容和品格等方...
关键词:抗战诗歌 新诗传统 民族形式 革命性 
抗战诗歌的几种特殊传播方式被引量:2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48-51,79,共5页熊辉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文学研究"(2011YBWX088)
整个新诗史上诗歌传播方式最为丰富的时期是抗战期间,人们为了发挥诗歌鼓舞抗战的社会作用而采用了多种方式来传播诗歌。本文主要论述了诗朗诵运动、诗的歌唱活动、诗画展、街头诗运动和利用民间文艺形式等几种特殊的诗歌传播方式。这...
关键词:传播方式 诗歌朗诵 诗的歌唱 诗画展 街头诗 
中国最早版本《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特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93-97,共5页黄波 熊辉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11YBWX088)
曹未风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最早出版的莎翁剧作集,由于时代久远,加之后来新出了多个版本的《莎士比亚全集》,所以今天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它。曹未风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具有很多优势和亮点:首先是能再现莎剧语言的幽默诙...
关键词:《莎士比亚全集》 曹未风 戏剧翻译 创造性叛逆 风格特征 
曹未风的莎剧翻译刍议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39-41,48,共4页刘亮亮 熊辉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文学研究"(2011YBWX088)
在众多莎士比亚戏剧翻译者行列中,曹未风无疑是受冷落的一位。事实上,他最早出版《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行为足以定格其在中国莎翁翻译史上的地位。本文从曹未风戏剧翻译见解及对后来莎剧翻译的影响说起,论述了曹译本的时代性特征,及译...
关键词:戏剧翻译 莎士比亚戏剧 翻译主张 译本传播 
抗战大后方对莱蒙托夫的译介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13-17,共5页熊辉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文学研究"(2011YBWX088)
莱蒙托夫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从20世纪初开始受到了中国文坛的关注,上世纪40年代大后方对其作品的译介达到了高峰。本文选取抗战大后方这个特殊的区域来探讨莱蒙托夫的译介情况,主要梳理了大后方对其诗歌和小说作品的翻译,并认为在抗战大...
关键词:抗战大后方 莱蒙托夫 抗战文化语境 
抗战语境下的莎剧翻译——以曹未风译《马克白斯》为例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81-83,110,共4页李丽 熊辉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文学研究"(2011YBWX088)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形成了一股译莎风潮,涌现出一大批热爱研究莎士比亚著作的学者和翻译家。其中,曹未风曾一度成为译莎中受到批评最为集中的翻译家,且不考虑其译作的风格、成就及其它,就其翻译作品在抗战时期所注入的强烈爱国...
关键词:主体思想 《马克白斯》 爱国情怀 抗战语境 
论抗战时期外国戏剧的中国化改编——以李健吾对莎士比亚两部悲剧的改编为例被引量:2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44-47,共4页聂兰 熊辉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文学研究"(2011YBWX088)
戏剧在抗战宣传中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众多的戏剧工作者纷纷以笔为枪,创作或改编出了大量鼓舞民族士气的戏剧作品。著名剧作家李健吾亦于此时适时地将英国的经典莎剧《麦克白》与《奥赛罗》改编为中国的抗战讽喻剧《王德...
关键词:抗战时期 改编剧 《王德明》 《阿史那》 
简论抗战时期翻译戏剧的战斗精神——以朱生豪《哈姆莱特》译本为例被引量:2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17-20,共4页庞莉芹 熊辉 
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抗战时期重庆的戏剧翻译研究";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文学研究"(2011YBWX088)研究成果之一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入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入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
关键词:《哈姆莱特》 戏剧翻译 战斗精神 时代语境 
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引导——以《新华日报》副刊为例被引量:8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27-33,共7页熊辉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011YBWX088)
在舆论控制森严的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副刊引导了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发展,实现了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领导:首先,《新华日报》副刊在党的领导下发表了数量和质量均属上乘的文艺作品,彰显了大后方抗战文艺的成就;第二,《新...
关键词:《新华日报》副刊 抗战大后方文艺 抗战文艺运动 抗战文艺观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