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DJ008)

作品数:24被引量:285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李金铮牛建立张远新杨豪邓红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上海政法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妇女研究论丛》《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开放时代》更多>>
相关主题:中国共产党华北根据地中共革命抗战时期社会流动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20世纪30~40年代中共在华北地区的畜牧业建设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75-80,共6页牛建立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编号:10&ZD7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1937-1949年的华北根据地解放区"(编号:07BDJ008);洛阳理工学院教研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学研究"(编号:JY2012-056)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30~40年代,战争严重破坏了华北根据地解放区的畜牧业。中共领导华北根据地军民成立畜牧业领导机构,颁布建设条例或办法,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和发展畜牧业,取得显著成绩,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华北根据地 华北解放区 畜牧业建设 
抗日根据地乡村女性的社会流动——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3
《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第2期64-69,共6页杨豪 马良玉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1937-1949年的华北根据地解放区"(项目编号:07BDJ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政权建设与民间社会:1937-1949年的中共华北根据地"(项目编号:07JJD840188)的阶段性成果
在传统社会中,乡村女性实现自身社会流动的机会是比较渺茫的。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共政权迅速地在冀中乡村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通过对党政工作、学校教育、创造模范、培训骨干、新式富农、一技之长等社会流动途径的改造、发明及继承,有...
关键词:冀中抗日根据地 中共革命 女性社会流动 
劳力·平等·性别:集体化时期太行山区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引量:11
《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7期53-61,共9页李金铮 刘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07BDJ008)的阶段性成果
太行山区农村是新中国集体化时期男女"同工同酬"政策的发源地,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为了广泛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中共中央根据太行山区的经验,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口号。在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宣传和动员下,"同工同酬...
关键词:太行山区 妇女劳动 同工同酬 
革命场域下的社会流动实证研究——以1937年~1949年的冀中乡村为中心被引量:4
《开放时代》2012年第8期51-61,共11页杨豪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1937~1949年的华北根据地解放区"(项目编号:07BDJ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政权建设与民间社会:1937~1949年的中共华北根据地"(项目编号:07JJD840188)的阶段性成果
革命场域下的社会流动是政策主导与制度变革下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的运行所彰显出的并不是冀中乡村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而是冀中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迁。在中共革命所主导的社会流动实态运行中,冀中乡村的地主和农民所选择的...
关键词:中共革命 社会流动 冀中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 
论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被引量:1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77-83,共7页牛建立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1937年~1949年的华北根据地解放区"(编号:07BDJ00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编号:10&ZD76);洛阳理工学院博士基金项目"华北根据地解放区农业建设研究(1937-1949)"(编号:2011BR04)的阶段性成果
抗战前华北地区部分粮食作物比例在农作物种植结构中下降,经济作物比例上升,呈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抗战爆发后,华北根据地农业遭受严重破坏,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上升,经济作物的比例下降。抗战后期虽然有所恢复和发展,但远没有达到...
关键词:抗战时期 华北根据地 农作物种植结构 变化趋势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内涵及基本特征被引量:1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74-80,共7页张远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DJ008)
准确把握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内涵及基本特征是进一步研究该群体的前提和基础。延安知识分子群体是指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初到过延安,以救国的革命理想为指导,并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的集合体。其基本特征是...
关键词:延安知识分子群体 延安大学 鲁艺 抗大 
农民何以支持与参加中共革命?被引量:38
《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134-151,161,共18页李金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1937-1949年的华北根据地、解放区”(07BDJ008)阶段性成果
农民的支持与参加是中共革命胜利的主要保证,问题是如何解释农民的这一行为。学术界的解释与争论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土地集中、家庭贫困与农民革命的关系,二是社会经济改革与农民革命的关系,三是民族主义与农民革命的关系,四是中共...
关键词:中共革命农民 动员 
失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冀中乡村的社会流动
《农业考古》2012年第3期101-105,共5页杨豪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项目编号07BDJ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政权建设与民间社会"(项目编号07JJD840188)
社会流动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指示器,社会流动是社会运行中最重要的基本环节之一。对于中国近代乡村社会流动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
关键词:乡村社会 社会学 流动 年代 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运行 社会史 指示器 
论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的商业建设被引量:1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73-77,共5页牛建立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1937-1949年的华北根据地解放区"(编号:07BDJ00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编号:10&ZD7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政权建设与民间社会:1937-1949年的中共华北根据地"(编号:07JJD840188)的阶段性成果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商业遭受严重破坏。华北各根据地政府成立以后,成立商业管理机构,制定恢复和发展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建设商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抗战时期 华北根据地 商业 建设 
论20世纪30~40年代中共在华北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被引量:2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79-83,共5页牛建立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1937-1949年的华北根据地解放区"(编号:07BDJ008);河南省社科联项目"华北根据地农业科技研究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启示"(编号:SKL-2100-47)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30~40年代,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开展农业科学研究,采取多种途径,向农民宣传、推广农业科技,尽管有局限性,但在当时兵荒马乱环境下,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农业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华北根据地 华北解放区 农业 科技推广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