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WW013)

作品数:11被引量:2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升远徐雄彬陈春萍徐冰李炜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伪满皇宫博物院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山东社会科学》《日语学习与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亚外语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政治文化人文化心态九一八事变朝鲜族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身份认同与战时文化、政情隐喻——佐藤春夫“时局小说”《北京》论被引量:3
《中国比较文学》2016年第2期128-144,共17页王升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编号:12CWW013);吉林省社科基金"两个研究中心"专项课题"日本文化人在华北沦陷区的侵略活动及其涉华创作的翻译与研究"(编号:2014ZX2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编号:2015T8038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近代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编号:2014M56028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项目"文学;学术视域下侵华时期日本对华思想战;宣传战"(编号:1409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佐藤春夫的中篇小说《北京》是典型的国策文学。主人公、留日医学士蒲氏因中日两国间"力的冲突"而废除了与日本女性的婚约,但回到北京后却与此女隐秘交往,这一设定暗示了战争无法阻断的、"亚细亚之子"宿命式的命运交汇。战争中,因在爱...
关键词:佐藤春夫 《北京》 国策文学 身份认同 亚洲想象 
昭和初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被引量:5
《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85-101,共17页王升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项目编号:12CWW013);吉林省社科基金"两个研究中心"专项课题"日本文化人在华北沦陷区的侵略活动及其涉华创作的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2014ZX2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5T8038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近代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项目编号:2014M56028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项目"文学;学术视域下侵华时期日本对华思想战;宣传战"(项目编号:1409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昭和初期,随着中日对立、对抗的日益加剧及至日本对华全面侵略战争的爆发,作为域外题材资源的"北京"也在日本文化人笔下经历着由"抗日之都"、"和平之都"到"兴亚首都"、"大东亚建设基地"的形象转变。日本文化人以北京为舞台的活动,以北...
关键词:昭和初期 日本文化人 北京 文化心态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的奴化教育——以日语教育为中心被引量:5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年第4期74-81,共8页徐雄彬 王升远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批准编号:12CWW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王升远
20世纪初日本吞并朝鲜以后,为了统治和利用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以朝鲜族是"日本国臣民"为由,取缔了朝鲜族的民族教育,并对朝鲜族实施了奴化教育。本文分析"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地区朝鲜族实施的奴化教育的特点及其毒害性。经研究...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前 日本 东北朝鲜族学校 日语教育 
论明治末期(1903—1912)日本小学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被引量:2
《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94-98,共5页张卓识 徐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日教科书冲突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应对研究"(项目编号:10BGJ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项目编号:12CWW013);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本文化人在华北沦陷区的侵略活动及其涉华创作的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2014ZX2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项目)一等资助"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近代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项目编号:2014M560285);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团队项目"文学;学术视域中侵华时期日本对华思想战;宣传战"(项目编号:1409048)的阶段性成果
明治初期古典中国文化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修养依然被基础教育界重视。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则冲淡了古典中国在日本小学教科书中的比重,以宣扬国威、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旨归的内容有大幅度增加。对古典中国的尊敬和对现实中国的轻蔑相叠...
关键词:明治末期 日本小学教科书 中国形象 
大正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被引量:3
《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3期188-199,共12页王升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东方学’体系建构与中国的‘东方学’研究"(14ZDB08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12CWW013);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两个研究中心"专项课题"日本文化人在华北沦陷区的侵略活动及其涉华创作的翻译与研究"(2014ZX2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近代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2014M56028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东北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学术团队项目"文学;学术视域中侵华时期日本对华思想战;宣传战"(1409048)
大正时期日本文化人北京体验中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在京"支那通"影响巨大,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人际关系网络,不仅充当了日本文化人探访中国政界、文化界精英的媒介;同时作为向导,他们又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后来者中国观察的对...
关键词:大正时期 日本文化人 北京体验 文化心态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的日语教育——以教科书中的天皇制教育为例被引量:1
《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年第1期59-63,共5页徐雄彬 王升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12CWW013);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本文化人在华北沦陷区的侵略活动及其涉华创作的翻译与研究"(2014ZX27);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青年团队)"文学;学术视域中侵华时期日本对华思想战;宣传战"(1409048)的阶段性成果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出于殖民统治需要,以朝鲜族是"日本国臣民"为由,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实施了以日语教育为重点的奴化教育,其核心是天皇制教育。本文以该地区朝鲜族学校日语教科书中的天皇制教育为例,分析"九·一八"事变前日本...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前 日本 东北朝鲜族学校 日语教育 小学教科书 天皇制教育 
从“补偿论”到“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浅议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理论演进被引量:2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160-163,共4页陈春萍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2CWW013)
几百年来,日本从其自身生存需要出发,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的觊觎和侵略,并用理论为其侵略行为提供支持。幕末时期,吉田松阴即提出补偿论,19世纪末,吉田松阴的弟子木户孝允、山下有朋等又提出了满蒙为日本的"利益线";九一八事变前,"满蒙是...
关键词:补偿论 生命线 侵略 九一八事变 
晚宴的政治与“大东亚的黎明”——1938年佐藤春夫的北京之行被引量:3
《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6期99-110,共12页王升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项目批号:12CWW013】;吉林省社科基金"两个研究中心"专项课题"日本文化人在华北沦陷区的侵略活动及其涉华创作的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2014ZX2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近代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项目批号:2014M56028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项目"文学;学术视域下侵华时期日本对华思想战;宣传战"【项目批号:1409048】的阶段性成果
1938年,佐藤春夫作为《文艺春秋》特派员的北京之行具有政治意味。佐藤一行与周作人、钱稻孙等留京知识分子的晚宴意在"催化"已有些微事伪倾向的"亲日派",却因周、钱等的"政治沉默"而感到"惨不尽欢";然而三四年后,佐藤与保田与重郎对北...
关键词:1938年 佐藤春夫 北京 “大东亚共荣” 战争责任 拒绝遗忘 
天津旅行与“支那趣味”——论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表现与文化立场被引量:1
《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103-108,共6页李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项目编号:12CWW013);吉林省社科基金"两个研究中心"课题"日本文化人在华北沦陷区的侵略活动及其涉华创作的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2014ZX27);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比较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21660109007)的阶段性成果
谷崎润一郎与芥川龙之介同是日本大正时期颇具"支那趣味"的代表性作家,曾先后来到中国旅行。如果以谷崎和芥川的天津旅行为切入点对他们的文学表现与文化立场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二人的"支那趣味"具有显著差异。在实际的中国之旅中谷...
关键词:支那趣味 天津 谷崎润一郎 芥川龙之介 
明治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被引量: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40-51,共12页王升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WW013);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12CG53);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3YS042);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A-7061-10-YGZA11)的阶段性成果
在日本文化视域中,北京的形象由虚而实、由无足轻重而变得举足轻重始于明治时期。明治时期来北京的日本文化人,既在那里"一叶知秋"地探察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态势与走向,更试图从中发现对中国"一剑封喉"的现实方策。深受汉文化浸染的...
关键词:明治时期 日本 文化人 北京书写 北京形象 文化侵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