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作品数:6139被引量:29690H指数:55
导出分析报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最新期次:2025年2期更多>>
发文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
发文领域:社会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作者:张广翔张屹山杜莉贺来张旭更多>>
发文机构: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后人类主体:创伤还是快感被引量: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174-183,共10页姜宇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017)。
后人类主义发展至今,大致体现出四个不同的面向。首先是超人类主义和去人类主义之间的两极对峙,前者憧憬着技术变革为人类进步所创造的一个美好未来,后者则基于思辨实在论的立场构想出一个绝对的无人世界。介于这两极之间的,主要有布拉...
关键词:后人类主体 后人类主义 创伤 缠结 脆弱性 否定性 
论实在界与创伤事件——精神分析学维度下的齐泽克事件哲学被引量:2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184-192,共9页韩振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29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ZW002)。
事件是当代西方哲学的关键词之一。齐泽克把事件看作主体与实在界的创伤遭遇,称之为“创伤事件”。在心理分析学的创伤事件中,实在界处于本体论的地位,它源自弗洛伊德对死亡本能与神经症的关系研究。拉康认为实在界具有悖论性,它既作为...
关键词:创伤 事件哲学 齐泽克 实在界 主体 精神分析学 
北魏汉族士人的国家认同及其历史意义——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史视角的探讨被引量:3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213-226,共14页彭丰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MZ010)。
北魏汉族士人在长期紧密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以认同北魏王朝为核心的古典国家认同,表现为对北魏王朝及其统治者坚守忠君爱国的政治立场,表达忠君爱国的政治情感,建构和认同北魏的中华正统地位。这种认同超越了“华夷之辨”...
关键词:北魏 汉族士人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论胎儿的民法地位及其保护机理——兼析《民法典》第16条解释论之基础被引量:3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22-36,238,共16页郑晓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FX016)。
我国立法机关顺应学界呼声,参考比较法经验,在《民法典》第16条中对胎儿利益保护作出了一般性规定。围绕该条展开妥当的教义学体系建构的前提和关键,在于阐明胎儿的民法地位及其保护机理。通过历史考察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传统民法虽然...
关键词:胎儿 权利能力 权利主体 《民法典》第16条 
我国低收入群体获得感的提升机制——基于社会质量视角的分析被引量:4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64-78,239,共16页杨金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SH164)。
让低收入群体拥有更多获得感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征程中的重要时代命题。基于社会质量理论,探讨中国社会质量建设对低收入群体获得感建构机制问题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研究发现:高质量的社会建设是低收入群体获得感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低收入群体 获得感 社会质量 共同富裕 
类赋的辞章:汉代对问和设论的文体属性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92-103,共12页易闻晓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2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ZW011)。
《文心雕龙·杂文》和《文选》对汉以降对问和设论的分类具有不同的层级,对问为大类,设论则为小类。设论具有言辞隐晦、诙谐自通的创作特点,出于个体面对现实的自我审察和理性思考。刘勰追溯汉以降设论于宋玉《对楚王问》,将楚辞、宋作...
关键词:汉代文章 文体 辞赋 对问 设论 
“骚体”观念的生成与唐前内涵演变被引量: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104-115,共12页侯文学 郭全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2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ZW011)。
“骚(体)”也称“楚辞(体)”。它因屈原作品而得显于世,并在后人的拟作、编辑与讨论中得以发展,内涵也发生变化。“骚(体)”的生成与《楚辞》关联密切。汉人对于《楚辞》,主要关注其与屈原相关的忠信而不见用的政治悲情与作品的丽辞特...
关键词:骚体 《楚辞》  “兮”字句 汉魏六朝 
唐以后“赋亡”说及其文化语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116-125,共10页孙敏强 吴雪美 孙福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2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ZW113)。
赋从未亡,然自唐以后“赋亡”之说层出不穷,以“唐无赋”说最为典型,成为群体言说的赋学命题。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现象,“赋亡”说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与言说场域,折射出言说者的赋学思想以及不同时期文人对辞赋创作尊体与辨体问题的审视...
关键词:辞赋 “赋亡”论 赋体 文化语境 
星洲藏珍:新加坡早期中文报载“红楼梦赋”探赜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126-136,共11页王思豪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249)。
新加坡早期中文报纸上存有“红楼梦赋”,未见学界有专门研究。《振南日报》刊载一组三篇“红楼梦回目赋”,以八韵律赋来写《红楼梦》本事,在形式上别具一格,在小说题咏史、辞赋批评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叻报》《星报》《天南新报》《石...
关键词:新加坡 红楼梦赋 类赋之文 邱菽园 
数字经济时代的“老有所为”——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劳动供给被引量:14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3期87-102,237,共17页张世伟 王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073)。
在我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互联网使用为促进老年人劳动供给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应用就业选择方程和工作时间方程考察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 老年人 劳动供给 就业 工作时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